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辦《幽居有伴–中國畫中的隱逸與交遊》特展,展出120餘件書畫器物珍品,探討中國藝術中的獨處和會聚主題。
由於展品眾多,展覽分二期,第一期為2021年7月31日至2022年1月9日,第二期為2022年1月31日至8月14日。
兩千多年來,中國從社會中退隱普遍認為是修心養性、超越塵世紛擾的理想境界,但同時,與契合的友人相聚也是歷代津津樂道的重要人生經驗。
選擇獨處或交會是學者和藝術家一生關注的事,而中國藝術呈現了許多二者兼顧的人物,其中有些透過複雜或意想不到的途徑融合兩種處世方式。
展覽分兩期展出120餘件書畫和器物珍品,跨越11至21世紀,探討這個抉擇,反映人們尋求避世或與他人溝通的原因和方式。2020年開始的過去一年間,大家雖然經歷了實體的隔離,但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與他人保持聯係,這個以中國傳統文人的退隱和交會為題的展覽將引領大家深思現今的人際分合。
展覽分為八個主題陳列:面對大自然、草堂茅舍、漁樵、隱士、跨越空間、庭園、隱逸詩文、雅集。展品幾乎全來自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
第一展期(2021年7月31日至2022年1月9日)的亮點包括明代蘇州藝壇領袖文徵明的早年書畫傑作《東林避暑圖》(作於1515年之前),吳歷的《墨井草堂消夏圖》(紀年1679)用典雅的筆墨精心繪製一高士夏日午後在自家庭園悠然自得,而李結的《西塞漁社圖》(約繪於1170年)是中國藝術中呈現文人栖隱城郊的最早存世作品之一,也是探討隱逸的基石。
第二展期(2022年1月31日 至8月14日)的亮點包括元代大師倪瓚早年的《秋林野興圖》(紀年1339)、十六世紀畫壇領袖文徵明為退隱友人的夢想所繪的經典之作《樓居圖》(紀年1543)和晚明大師王鐸表現奇詭書風的《日暮孤亭詩》大軸(紀年1641)。
展覽地點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館二樓亞洲藝術部,詳情可查metmuseu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