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青馬橋高限 巨輪繞遠路入碼頭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住宅地供應不足,社會有聲音指重置碼頭以騰出土地外,藉此重新規劃碼頭,提升相關配套及設施。據悉,碼頭受制於臨近青馬大橋通航高度,碼頭長遠發展亦受到影響。因貨輪公司近年採用重型遠洋船隻、其載運量逾兩萬個標準貨櫃,船隻的高度超出大橋通航高度限制,部分船隻需「兜個大彎」先駛去大嶼山南部,再進入葵涌貨櫃碼頭,變相航程較長。港府去年曾放寬大橋通航高度多四米至至五十七米。

  臨近葵涌貨櫃碼頭的青馬大橋橫越馬灣海峽,該海峽是連接香港與珠三角地區港口的其中一條主要航道。青馬大橋自一九九七年啟用以來,其通航高度限制訂為五十三米,作為可安全通過橋底的船隻高度上限。政府去年建議修訂法例,青馬大橋通航高度限制由自海面起計五十三米放寬至五十七米,便利大型船舶進出本港港口,有利於維持本港港口競爭力,確保大橋結構完整和船隻航行安全。

  來港遠洋船隻駛往葵涌貨櫃碼頭時,最為便利的航線是經過青馬大橋駛靠碼頭,惟大橋有通航高度限制,成為一大限制。有熟悉本港物流運作的人士指,貨輪公司近年不時採用較大型重船的遠洋船舶,載運量逾兩萬個標準貨櫃,相關船隻的高度超過現時大橋的通航高度限制,船隻需要「兜個大彎」先去大嶼山南部,再進入葵涌貨櫃碼頭,變相在海上航行所經的路程及所需時間更長。

  過往曾有不同建議重置貨櫃碼頭。於二〇一八年「土地大辯論」中,十八個選項包括「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及「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兩個選項,小組最終報告中,未有將這兩個選項列入優先建議,指對解決短中期以至中長期土地短缺的幫助不大,及後對於該碼頭建築的建議,討論聲音亦大減。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