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勵行
若將時光倒流三十年,「作家」二字仍帶著某種光環。想公開發表作品,得經過編輯部審稿、出版社認可,或獲得文學雜誌的邀請。層層篩選下,能通過文學守門人們法眼的文字,方有機會觸及讀者。那是一道窄門,卻也無形中賦予了文字某種莊重感:寫作是技藝,更是責任。
而今,網絡徹底顛覆了這套規則。社交平台、自媒體、部落格讓每個握有手機的人都能瞬間將思想公諸於世。發表門檻幾近於零,創作者不再需要等待被邀請,而是主動掌握發表權。這無疑是民主化的進步:邊緣聲音得以浮現,多元題材突破傳統框架,甚至掀起一場素人的寫作革命。我們迎來了眾聲皆聽的時代,卻也陷入新的困境。
當文字如潮水般湧來,品質參差已成常態。過去編輯的角色是篩選與打磨,如今被算法取而代之,點擊率亦成為新標準。追求速度與流量的寫作,往往犧牲深度與反思;即時發表的便利,更讓未經沉澱的情緒輕易佔據公共視野。作家不再需要「準備好」,讀者卻必須學會在訊息的狂潮中自行尋找合適的文章。
更值得深思的是:發表權的普及,是否真正提升了寫作的意義?在人人可發聲的時代,「作家」身份逐漸褪去神秘,但寫作的內核:對世界的觀察、對人性的叩問、對語言的雕琢都從未改變。門檻之消失,反而讓真正有價值的文字更顯珍貴。它不必依附於權威認可,卻必須在喧鬧中以真誠與見地贏得共鳴。
歸根究柢,網絡解放了發表的權利,但未曾減輕寫作的重量。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能穿越時間的始終是那些承載思想、賦有溫度的文字。
與其懷舊過去的美好,不如擁抱當下的自由,並以更清醒的態度,在虛擬與真實之間,找回書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