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工研院科研成果 榮獲多項全球大獎

台灣工研院獲獎代表團成員與嘉賓。 記者王蔚攝

台灣工研院科研成果榮獲多項全球百大研發獎,展現再生醫療、循環經濟與綠色製造領域的實力。

台灣工研院19日在聖荷西舉辦獲獎團隊新聞發布會。一行20人代表團日前抵達灣區,即將去亞利桑那州參加「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頒獎儀式。

R&D 100大獎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據日前公布的獲獎名單,工研院以三項突破性技術榮獲殊榮,從全球眾多頂尖研發機構中脫穎而出,與勞倫斯利物摩國家實驗室等國際重量級機構並駕齊驅,展現台灣在科技研發領域的深厚實力與國際競爭力。

工研院表示,面對全球高齡化、淨零排放與循環經濟等關鍵挑戰,工研院持續以創新研發回應趨勢需求,今年獲獎的三項技術展現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具體應用的實力。

「仿生韌帶支架」以仿生結構與高分子材料打造出兼具固定強度與提升修復的醫材,幫助斷裂的韌帶更快癒合、穩定恢復,對於運動傷害的患者,或長者因創傷而韌帶受損或斷裂,都能藉此快速恢復自在行動力,目前已取得日本、歐盟、美國專利。

「回收纖物再製低碳循環防水透濕膜」讓原本難以回收的混合廢紡織品變身為可用於防風、防水外套等日常機能衣的環保材料,不僅減少廢棄物產生,也讓消費者穿得既舒適又環保,目前已導入興采實業集團實際產線,協助紡織產業朝綠色製造與循環永續。

「AI優化高活性廢輪胎水刀清胎技術」則將報廢輪胎轉化為高品質膠粉,再利用於輪胎原料、運動鞋底等,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同時打造更安全、低碳的生活環境。

由工研院衍生公司亞福儲能(APh ePower)研發的「電梯動態儲能系統」,可回收電梯運行中的再生動能,透過高效直流轉換器在30秒內完成逾90%的電能轉換效率,並搭配獨創鋁電池技術,實現即時儲能與備援供電。本報記者王蔚聖荷西報道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