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專家吳妙麗倡導預防乙肝 伍胥山公所舉辦肝臟健康講座

為了提升社區對肝臟健康的認識、加強防病意識,波士頓伍胥山公所近日舉辦了一場以「肝臟健康、認識肝炎病狀、預防與治療方法」為主題的健康講座。主講嘉賓為塔芙醫學中心肝膽胰臟內科專家阮吳妙麗(Miu Lai),現場吸引數十位位社區長者與健康關注人士參加,氣氛熱烈而互動良好。

出席活動的嘉賓包括伍胥山公所元老伍煥華、美東副總長伍輝民、伍氏主席伍振中、伍偉業,黃氏婦女部主任黃周麗桃,以及藥廠代表吉利德科學代表德莫斯(Carolyn Demers)女士等。主講人吳妙麗現任塔芙醫學中心肝病科專業團隊成員,長期專注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乙型與丙型肝炎,以及肝衰竭等疾病的臨床與研究工作。她同時也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擁有國際醫療與公共健康背景。

她在講座中指出,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因為它即使受到損傷,也往往在病情嚴重之前沒有明顯症狀。許多人直到檢查時才發現自己已有脂肪肝、慢性肝炎或肝功能異常。她說:「肝臟負責代謝、解毒與貯存營養,是身體最忙碌的器官之一。但它也非常脆弱,飲食不當、過度飲酒、肥胖、病毒感染或長期服藥,都可能對肝造成損害。」

疫苗、保護與早期篩查
在講座中,吳妙麗特別強調乙型肝炎(Hepatitis B)對華人社區的重要性。她指出,亞裔人群是乙肝高風險族群之一,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慢性乙肝患者來自亞洲地區。她提醒,乙肝主要透過血液、性接觸及母嬰傳播等途徑感染。由於乙肝病毒可在體外存活長達七天,即使是微小的血液接觸都可能造成傳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

接種乙肝疫苗: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所有新生兒、未接種過的人以及高風險族群(如醫療人員、外科患者、家庭中有乙肝帶原者)都應主動接種。避免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刮鬍刀、牙刷、指甲剪等,因為這些物品可能沾有血液。注意醫療安全:確保使用無菌針具,若不慎接觸血液或開放性傷口,應立即就醫。

除了疫苗接種與醫療管理外,吳妙麗也提醒民眾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護肝習慣。肥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之一,減重可顯著改善肝功能。多攝取蔬果、全穀、魚類及豆製品,減少高脂肪、加工與含糖食物。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促進代謝並減少脂肪堆積。酒精是肝臟的「頭號殺手」,即使是少量長期飲用也會造成慢性損傷。

推動肝病防治與醫療平等
吉利德科學公司代表德莫斯女士在會上介紹,該公司長期致力於病毒學、腫瘤學及炎症疾病的創新藥物研發,並在乙肝、丙肝等肝病治療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她鼓勵波士頓的亞裔居民主動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透過檢測、疫苗與早期治療掌握主動權。「疾病不可避免,但健康選擇在我們手中。」

現場參與講座的伍胥山公所美東副總長伍輝民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許多長者過去忙於工作與家庭,往往忽略了自身健康。從前細心培育孩子長大,如今退休後更實際的任務,就是學會照顧自己和老伴。

講座最後,全美伍胥山公所元老伍煥華代表致謝,表示這場活動不僅讓大家學到預防肝病的實用知識,也提醒大家珍惜健康、遠離疾病。這場由伍胥山公所舉辦的講座,不僅是一場醫學知識的分享,更是一場社區健康意識的覺醒,讓更多人明白——健康,不只是個人的責任,更是整個社區共同守護的幸福。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左起)主講人吳妙麗、德莫斯合影。

(右起)伍煥華、伍輝民、黃周麗桃、伍振中、吳妙麗、德莫斯等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