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9日)是重陽節,九龍殯儀館連續第二年舉辦開放日,讓公眾走入「秘地」,親身了解殯葬業,活動包括破地獄儀式體驗、遺體防腐與修復工作坊、衣紙灰陶瓷製作及寵物生死教育等。活動負責人表示,今年加大規模,活動增加約3倍到合共25個,期望讓公眾走近殯葬業,了解生死教育。
開放日除了保留破地獄儀式體驗、音樂分享會等,還新設衣紙灰陶瓷這一創新紀念品,參加者可利用祭奠後的衣紙灰作為陶瓷釉藥的一部分,製作出獨一無二的陶瓷,賦予祭祀用品新的生命意義。同時,透過保留與先人相關的物品,用另一個方式陪伴在生者,做到情感轉移。
預約人數比去年多五成
九龍殯儀館總經理甘亮得表示,今次共有25個活動,是去年的3倍,單計預約各活動的人數已有1,500人,較去年多出五成,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導賞團、模擬告別儀式和遺體化妝與防腐工作坊,「有部分預約活動在短短5分鐘便搶光,我們一直都收到很多查詢會否再舉辦,也有不少人問下年計劃。」
為推動本地殯儀科技,他稱,今次邀請了內地殯儀公司分享將科技引入到殯葬業,包括AI檔案記錄生平、數位禮堂全模擬、線上紀念館留存流程和AI數位人即時對話互動,「用先人的影像製作出數碼的生命紀錄,當他離開後也可參與告別禮。現時香港仍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我們也很想引進香港。除了不同宗教、無宗教和音樂會等告別禮,也令大家多一個選擇,找到合適自己的做法。」





業界:要「行前一步」引入新事物
慈善團體安靈舍創辦人關祖強到場推廣義葬服務,他表示,坊間比較少人想與殯葬業的人打交道,才會給人神秘感覺,因此九龍殯儀館是「行前一步」,傳承舊事物的同時引入新事物。
作為從事殯葬業22年的前輩,他很認同要將新事物帶入行業,「一個老行業是需要創新的年輕人,才可以向前。以前大家一定要土葬,轉到現在的火葬,日後可能到綠色殯葬。如果繼續像以前一樣,殯葬業也會崩潰,師傅會轉行或兼職,整個行業開始不專業,不能承傳下去,逐漸式微。若我們再不做,下一代便很少接觸各種儀式、習俗背後的意義。」
遺體修復工作坊 參加者試豬皮縫線
負責遺體防腐與修復工作坊的鄭先生稱,今次是他第一次向公眾講解遺體防腐與修復工作,平時大多是作學術分享。一眾參加者除了認識到基本知識外,亦準備了豬皮讓他們嘗試縫線。他認為,遺體防腐和修復是讓在生的家人看到先人「舒舒服服地離開」,而「並非一個猙獰、痛苦、瘦削」的表情,令他們容易接受和減少傷感。以他自己為例,爺爺出殯當天,即使化妝後面容仍是發黑,令他日後回憶到爺爺時,會想起出殯的遺容,永遠帶着一個遺憾。





記者:何姵妤
攝影:蘇正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