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師公會指範圍三溫室氣體匯報率趨升 金融機構等大型公司表現較好

按照港交所(388)披露要求,由明年1月1日起,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份股的發行必須按新氣候規定作強制披露,據香港會計師公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在105家受訪公司中有66%在一定程度上就範圍三的溫室氣體排放作出匯報,該結果較港交所2023/24年報告中只有50%的公司匯報範圍三的排放的結果有所提高,反映越來越多大型企業正為即將正式實行的監管要求作好準備。

料大型公司匯報率可達90%以上

香港會計師公會「最佳企業管治及ESG大獎2025」遴選委員會主席羅柏達表示,從2023到2024年度,範圍三溫室氣體的匯報率增加了16個百分點,現時距離2027年的完全達到監管要求仍有逾一年時間,且不少大公司都努力完善披露工作,以及它們有更多資源與不同的持份者溝通獲取多項數據,預計到2025至2026年度,大型公司在範圍三的匯報率可能達到90%以上。他續指,根據調查,表現較好的主要是受監管的金融機構等大型公司,而普通未受監管的公司表現相對較差。

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歐振興補充指,公會已正在推動相關準則的能力建設工作,以幫助從業員或機構達到實施的新ESG相關披露要求,包括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理事到港舉行工作坊,為編制此類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從業員或機構解惑和給予指引;公會亦出台針對ISSB披露準則的指引文件和舉辦相關的課程等。

籲加強對下游環節詳細揭露

調查又顯示,商務公幹、購買商品和服務,以及營運中產生的廢棄物是最常見的披露內容,即披露最多是與上游相關的內容。羅柏達解釋,上游揭露較多主因大型公司能夠要求供應商提供更多資料,下游涉及運輸、包裝等環節的減排工作仍在進行中,許多公司雖然在做但尚未達到目標,所以暫時沒有披露,因此公會建議公司在關注上游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下游環節的詳細揭露。

此外,有66%的受訪公司獲得排放數據的外部鑒證,而為範圍三排放匯報取得鑒證的比率只有25%。羅指出,目前只有約25%的公司範圍三的排放第三方鑑證,雖然目前沒有強制公司進行外部鑑證要求,但建議更多使用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驗證,以確保其披露方法具科學性和穩妥性。香港會計師公會相信,提高可持續發展相關數據的透明度和取得獨立鑒證,對於建立和支持香港成為具信譽的可持續發展中心至關重要。

建議設碳中和或淨零目標日期

調查還顯示,62%受訪公司設定了碳中和或淨零目標,只有27%在其目標中全面納入範圍一、二和三的排放。香港會計師公會建議,公司應設定實現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目標日期,以及制訂清晰路徑圖,同時應致力擴大有關氣候目標的工作,包括全面涵蓋範圍三的排放,並對其選擇的溫室氣體減排基準年提供清晰解釋等。

另外,香港會計師公會今天公佈「最佳企業管治及ESG大獎2025」得獎名單,有39家上市公司及公營機構獲獎,創歷屆新高,其中包括9家首次獲獎的上市公司及公營機構,當中2家更獲最高殊榮「最佳可持續發展機構獎」,該情況充分反映上市公司和公營機構不單持續提升其企業管治和 ESG 標準,更致力將良好實踐融入其價值觀、策略和營運當中。

首次使用AI技術篩選報告

值得留意的是,獎項今年首次引入人工智能協助篩選初步名單,以進行更有效率及客觀的初步篩選。歐振興表示,今年公會首次使用AI技術篩選了680份上市公司年報和ESG報告,其後進行人工複查,並坦言AI的使用讓他們節省了很多時間和工作,但強調會謹慎使用AI工具,以確保篩選結果的公正性。

歐振興續說,隨着《上市規則》最新修訂《企業管治守則》和《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守則》,相信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為投資者和持分者提供更廣泛、更具體和更全面的資訊。此外,隨著ISSB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以及香港會計師公會發布的本地準則逐步實施,預期可持續匯報的範圍和質素將在透明度、可比度和可信度方面有所提升。

大獎籌委會主席鄧苑儀補充,不少新機構的獲獎,反映越來越多企業認同良好企業管治對長期可持續運作的重要性。惟她亦說,企業仍有改進空間,建議企業進一步推動董事會結構現代化;就風險管理、內部監控及財務表現進行更詳細披露;及增加公營機構董事會成員任命的透明度。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