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細作 敢於開拓 警隊社交媒體粉絲突破700萬成政府部門之冠

香港警隊自 2013年3月開設首個社交媒體平台 YouTube,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跨平台、多語境、高互動的社交媒體網絡,透過 「深耕細作」、「敢於共創」、「敢於開拓」 三大策略,至今各平台共累積超過700萬粉絲,發佈帖文總數達40220條,直播場次5623次,累計觸及人次達31億,觀看次數2.4億,互動反應 4632萬次,成為香港政府部門中社交媒體影響力最廣的機構。警察公共關係部多媒體傳訊分課警司余剛今日(24日)在簡報會上表示,警隊社交媒體平台目標不僅是發佈資訊,更是與市民共建安全網絡、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

 

 

 

警麧公共關係部多媒體傳訊分課警司余剛(圖左二)、傳訊組高級督察陳逸婷(圖左一)、督察陳湛森(右一)。
警麧公共關係部多媒體傳訊分課警司余剛(圖左二)、傳訊組高級督察陳逸婷(圖左一)、督察陳湛森(右一)。

 

余剛表示,警隊現時正致力研究及運用科技,希望在帖文內容及推廣策略上善用人工智能。梁國峰攝
余剛表示,警隊現時正致力研究及運用科技,希望在帖文內容及推廣策略上善用人工智能。梁國峰攝

 

警務處公共關係部社交媒體傳訊組高級督察 陳逸婷。
警務處公共關係部社交媒體傳訊組高級督察 陳逸婷。

 

警務處公共關係部社交媒體傳訊組督察陳湛森。
警務處公共關係部社交媒體傳訊組督察陳湛森。

 

 

 

余剛指出,警隊社交媒體平台的發展歷程,由2013年起步設立YouTube頻道,最早期播放防罪影片、警訊精華等。期後於2015及2016年增設Facebook及IG,由單向發放資訊開始,展開社交媒體平台互動新一頁;2019年頭亦設立了微博、Twitter,後來同年發生黑暴,警隊飽受抹黑,必須要將香港真實情況對內對外發佈開去,故成立社交媒體直播小隊(SMLT),首次以警察角度向公眾提供實情,並利用擁有不同受眾的平台,將事實向外展示;2019年後,多方面發展多媒體內容,以不同形式推廣警隊資訊,並持續拓展平台:進駐微信(WeChat)、WhatsApp Channel、小紅書(XHS)、抖音(DY),深化內容形式與互動模式,務求擴大接觸面。

他舉例指,社交平台把握社會熱點,如國慶煙花直播、國慶閱兵,其中警務處處長率領同袍前往北京觀看閱兵,他們亦第一時間在香港及內地平台與市民分享。早前鰂魚涌發現戰時炸彈事件,警隊社交媒體亦連續多日跟進報道拆彈過程,並在平台播報相關記者會。另外,屯門公路轉車站巴士火警在網上廣傳後,他們次日即聯繫救火同袍採訪及傳播,「這些均是以真實、及時的內容引發市民共鳴與信任的案例。」

此外,警方亦了解市民生活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啟德舉辦大型活動時,平台貼文會詳細展示如何安排入場、離場路線與交通配套,以及週末特定關口人群車輛的排隊情况及相應建議等。以及於超級颱風來臨前和期間提醒網民要小心自身安全。

余剛稱,平台會及時發佈狀態貼文(Status post),回應民生關注議題,例如發佈家長因在十級颱風期間不顧兒童安全,帶其前往海邊追風而被逮捕的相關媒體簡報會預告。

平台亦緊貼國家及香港熱點,例如全運會中警務人員以運動員身份參加全運會:推出AnotherME 系列、群眾比賽防間;「全運使命•全力護航」為主題,以相片貼文方式介紹不同部隊或單位及在賽事期間,警方將有不同安排,或對市民做成影響。警方將適時發方相關資訊,務求盡快通知市民。

公共關係部亦率先開拓新平台,精準鎖定目標觀眾,成為首批進駐小紅書與抖音的政府部門。小紅書的用戶群體以年輕族群為主,女性比例較高,偏好實用性強的「攻略」內容。因此,社交媒體平台採用「帶貨」形式,推廣防詐騙與社區安全資訊,例如國慶煙花觀賞點攻略、提醒網民維港一帶的無人機禁飛區等,希望可以給內地或來港人士多了解香港特色,同時帶出香港的法例避免他們來港觸犯法例。

警方強調,現時將致力研究及運用科技,希望在貼文內容及推廣策略上善用人工智能,令宣傳更高效。未來將繼續擁抱創新、深化共創、拓展平台,與市民並肩,共建更安全的香港。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