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風險︱自助販賣機採集生物資訊 電子零售變竊密溫床

國家安全部門發出安全提示,指使用電子零售時要提高安全意識,部份掃碼、刷臉付款的自動販賣機,可能存在收集生物資訊風險,提防個資被「數據刺客」竊取。

須提高數據自保意識

《央視新聞》報道,國家安全部24日發布最新提示,指數碼化令自動販賣機等電子零售日益普及。自動販賣機可通過掃碼、刷臉等方式購買商品,即買即取。但這類販賣機通常配備有生物識別、錄音錄影、人臉識別、紅外成像等技術,能夠採集周邊往來人員面部特徵和使用者的虹膜紋路等生物識別資訊。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梵心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梵心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靠譜姐妹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靠譜姐妹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Achuan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Achuan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行走的攝像頭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行走的攝像頭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小美的生活
智能化的自助販賣機越來越普及。小紅書@小美的生活

 

相關新聞:國安部警告共用「尿袋」 手機存竊密變殭屍設備危機

個別設備開啟刷臉功能獲取人臉資料後,還會進一步要求用戶提供手機號、性別、出生年月等個人隱私資訊,若其後台連接的資訊系統存在安全漏洞,可能被攻擊者入侵,引發資料洩露風險。

此外,通過App、小程式等管道,由手機下單將物品配送到指定位置的服務正逐漸流行。然而,部分線上商店在提供配送服務時,為獲取買家的精確配送位置,可能會在配送地圖上自動標注出一些敏感區域和點位元,並根據消費頻次、商品偏好、社交圖譜等資訊進行關聯分析,形成該地區或點位元的使用者畫像。

這些設備如存在安全漏洞,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將導致個人數據的洩露。這些數據一旦被盜取,將可能成為境外間諜或其他不法行為的突破口。

國家安全部門呼籲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應該加強數據保護意識,謹防「數據刺客」的潛在威脅。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