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輕鬆籌 輕鬆健康重啟港股IPO 營收增長惟利潤持續萎縮

在第一次申請狀態失效後,輕鬆健康集團(下稱「輕鬆健康」)再次遞交港股IPO申請。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布公告,確認輕鬆健康集團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材料已獲正式受理。今年1月,輕鬆健康集團曾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上市申請於8月20日失效;8月31日,集團二度遞交申請,其聯席擔保人為中金公司和招商證券國際。

剝離「輕鬆籌」業務求上市

輕鬆健康成立於2014年,專注提供覆蓋「檢、醫、藥、康、險」的綜合健康解決方案。主要業務包括早篩、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以及提供科普知識和醫學研究支持等全流程服務。

「輕鬆籌」是輕鬆健康的前身。早期憑藉互聯網大數據,聚焦「大病救助」場景,成長為中國線上眾籌領域的代表性平台。公開數據顯示,「輕鬆籌」平台用戶數從0到1億僅用時23個月,2019年其全球用戶累計突破6億。隨著業務不斷發展,於2020年9月正式更名為「輕鬆健康集團」。

然而,受限於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對外資開展部分業務的限制,衝刺IPO的輕鬆健康也開始了「去眾籌化」。招股書顯示,2024年6月,輕鬆健康將線上疾病籌款業務「輕鬆籌」及朵爾醫院等相關業務全部剝離,僅保留數字健康和保險業務。

在招股書中,輕鬆健康將輕鬆籌定義為「流量合作夥伴」,標註為集團外的合作方。實際上,輕鬆籌目前仍向輕鬆健康導流,但雙方官方關係已做切割。

對於輕鬆健康剝離「輕鬆籌」業務,市場上更傾向於另一種解讀,即互聯網公益眾籌行業一直以來都有著平台角色與商業模式的爭議,平台審核不嚴與「騙捐」事件透支社會誠信與愛心,這也讓輕鬆籌一直備受爭議,成為輕鬆健康集團上市的「包袱」。

黑貓平台顯示,截至9月6日,該平台關於輕鬆籌的投訴超過1300條,涉及問題包括提現手續費高、莫名扣款、捐款前強制購買保險等。

在第一次申請狀態失效後,輕鬆健康集團再次遞交港股IPO申請。
在第一次申請狀態失效後,輕鬆健康集團再次遞交港股IPO申請。

 

失低成本流量入口 增收不增利

在行業人士看來,輕鬆籌不僅是輕鬆健康集團的成長起點,更是長期以來用戶轉化與業務閉環的關鍵鏈條,而目前新業務尚未建立穩定的營收閉環和競爭壁壘。

招股書數據顯示,報告期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輕鬆健康營業收入分別為3.94億元、4.9億元、9.45億元、6.56億元;而淨利潤分別為1.49億元、1.46億元、8440萬元、5120萬元,在三個完整年度呈下滑趨勢。

另外,輕鬆健康毛利率也從2022年的82.6%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43.4%,2025年上半年再次下滑到32.5%,淨利率由37.9%縮窄至7.8%。

「增收不增利」背後,一方面是輕鬆健康失去了輕鬆籌低成本流量入口,需要付出更多營銷投入才能維持業務規模,侵蝕利潤空間;另一方面,也源於輕鬆健康集團業務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對此,輕鬆健康解釋毛利率的下降是由於輕鬆健康業務的調整,導致成本結構的變化。

隨著「輕鬆籌」業務的剝離,數字營銷(科普服務)逐漸成為輕鬆健康的主要收入來源。數據顯示,2023—2025年上半年,該項業務分別為輕鬆健康貢獻了0.23億元、4.68億元、4.44億元的收入,佔總營收比重亦從4.7%迅速提高到67.7%。

但與原主營業務相比,數字營銷(科普服務)業務毛利率較低且波動較大,2023—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別為25.4%、10.3%、13.5%,因此才嚴重拖累整體毛利率。

潛力與風險同存的新主業

在招股書中,輕鬆健康對數字營銷(科普服務)業務的介紹是與醫藥公司訂立協議,為其創作並發布涵蓋健康相關主題的科普文章及影片等線上專家內容,幫助醫藥公司提升療法的認知度及可信度,從而間接支持產品營銷,並據此收取相應服務費。

從收入增長來看,這對輕鬆健康而言似乎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在國家層面對互聯網平台監管趨嚴的當下,其潛在的違規及暴雷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

《星島》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針對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重點領域,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加大了互聯網平台的直播電商廣告、AI生成廣告等監管執法力度,前三季度全國共查處互聯網違法廣告案件22185件,罰沒款1.11億元,並公布十起典型案例。

其中,2025年3月份,廣州一家名為默尼互聯網的公司就因為在互聯網健康科普文章中變相推銷,發布「菲普利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處方藥廣告和未經審查的「排卵檢測試劑」「胎心監護儀」醫療器械廣告,被處以42萬元的行政處罰。

今年8月1日,中央網信辦、國家衛健委等聯合發布的《[網信中國] 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中還明確要求,嚴禁自媒體賬號違規變相發布廣告,同時嚴處違法違規信息及賬號,強化互聯網商業營銷活動監管,依法查處變相發布醫療廣告等違法行為。

換言之,隨著監管的持續加強,利用互聯網平台科普變相推銷產品獲取收益,將極易踩中監管紅線。

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中,輕鬆健康亦坦言,不排除公司要承擔平台上顯示的學術醫療內容相關的潛在法律責任;未來逐漸引入更多特性及功能後,平台管理內容的負擔或加重,且若平台被認定為有責任,可能會存在被處以罰款,吊銷相關業務經營許可證,甚至被禁止在中國經營其網站或手機界面。

流量入口 真可以剝離嗎?

隨著剝離眾籌流量入口,輕鬆健康面臨活躍用戶銳減、獲客渠道更依賴外部合作、用戶粘性下滑等問題。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平台註冊用戶已達1.68億,但活躍用戶從2022年的7050萬降至2270萬,降幅高達68%。

在市場上,同樣曾推出「眾籌互助模式」的水滴公司與輕鬆健康業務模式較為類似。但水滴公司,在美股上市後就因業務模式、合規問題、用戶流失等原因,資本市場估值大幅縮水——2021年5月7日上市當天市值為47億美元,截至24日發稿時收盤價為1.79美元/股,距IPO發行價(12美元/股)跌超八成。

公開資料顯示,水滴公司2022年至2024年,淨利潤分別為6.08億元、1.64億元、3.51億元,一度下降超四成;收入由28.0億元減少至27.72億元,其保險收入從25.59億元一直下降到11.82億元。

參考水滴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眾籌流量紅利一旦消失,獲客與轉化成本迅速升高,平台「增收不增利」乃至出現持續利潤萎縮的風險大大增加。輕鬆健康面臨的情況亦是如此。

在輕鬆健康的發展史中,「輕鬆籌」既是成長引擎,也成為監管、估值風險的「負累」——隨著公益眾籌業務監管日漸加強以及行業亂象乃至信任危機的出現,這份曾經的「蜜糖」或許會成為影響企業IPO和資本化的關鍵障礙。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