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隨著全球AI競爭急速升溫,「自備電力」(Bring Your Own Power)成為解決電網壅塞的快速方案,掀起一場重塑美國能源版圖的「新西部淘金式」電力狂潮。
綜合美聯社與華盛頓郵報報道,多數科技巨頭原本樂意直接接入公共電網供電,但供應鏈延誤與核准手續繁複,使問題雪上加霜。美國的輸電網與發電廠建設速度遠遠追不上電力需求暴增的速度。

德州橙縣興建中的電廠。美聯社
燃料電池供應商「布魯姆能源」(Bloom Energy)創辦人暨執行長Sridhar表示,以往數據中心用電「理所當然」——「你建好數據中心,就直接插上電就行。」但如今情況早已改變。
訓練AI模型所需電量龐大,如今單一數據中心耗電量可達1,000家沃爾瑪超市之和,而一次AI搜尋所需電力更是傳統Google搜尋的十倍。
特朗普總統今年1月宣布全國能源緊急狀態,部分原因是防止美國在AI競賽中落後中國。他簽署多項相關行政命令,包括加速數據中心及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中國今年在發電、儲能與電網上的投資金額將是美國的兩倍。氣候能源金融智庫指出,中國去年新增發電容量達429吉瓦,美國僅約50吉瓦。
由於項目積壓嚴重且高壓電線容量接近極限,美國部分地區的數據中心直到2030年代都無法接入電網。
建設大型發電廠或擴充電網往往耗時多年,而目前進展更為艱難。各類項目均面臨核准障礙、設備短缺、勞動力吃緊與成本上升等問題,再加上特朗普對鋼、鋁及部分銅產品加徵關稅,更令情況惡化。
能源顧問公司Wood Mackenzie指出,變壓器訂單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便不斷飆升,數據中心需求更增十倍,明年預計再成長五倍。新建工廠與公用事業汰換老舊設備進一步推高訂單積壓。
大型發電渦輪機的訂單已排至數年後才能交付,但較小型的燃氣渦輪機、往復式引擎或可用天然氣的燃料電池暫時仍可取得。各公司爭相購買,像積木般安裝於數據中心,累積起來的輸出功率可媲美公用電廠甚至核電廠。
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