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芯展深圳開幕:從EDA到示波器 國產半導體在困境中突圍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昨日( 15日 )開幕,於深圳會展中心(福田)1號館內,深圳市新凱來工業機器有限公司展台前人頭攢動,參觀者或俯身貼近玻璃展櫃,或舉起手機拍攝,近距離觀察新凱來帶來的檢測、刻蝕、擴散、薄膜等半導體設備模型。

雖然傳言中的國產光刻機並未出現,但公眾對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替代進程的好奇與期待,依舊熾熱不減。

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昨日( 15日 )於深圳會展中心(福田)開幕。
2025灣區半導體產業生態博覽會昨日( 15日 )於深圳會展中心(福田)開幕。

 

今次灣芯展吸引來自20多國600多家企業參展,5000多家採購商到場,同期舉行超30場的前沿技術會議論壇。
今次灣芯展吸引來自20多國600多家企業參展,5000多家採購商到場,同期舉行超30場的前沿技術會議論壇。

 

據《星島》記者了解,今次灣芯展吸引了來自20多國600多家企業參展,5000多家採購商到場,同期舉行超30場的前沿技術會議論壇。展會為期三日,在深圳會展中心(福田)舉行。

深圳市新凱來工業機器有限公司展台前人頭攢動。
深圳市新凱來工業機器有限公司展台前人頭攢動。

 

時值中美半導體產業衝突升級的節點:美國再度擴大追加實體清單子公司出口管制,荷蘭政府由此凍結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資產;作為反擊,中方出台稀土管制措施反卡美國脖子。

這場展會恰似一面棱鏡,折射出中國半導體行業生存境遇:行業既要面對國際供應鏈風險,又要奮力攀登技術自主創新的高峰。

灣芯展上的技術宣言:從工具到測試國產化進階

灣芯展首日,新凱來、匯川技術、阿里達摩院等15家頭部企業和新銳力量,攜多款重量級新品密集首發。尤其是全新的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和高端測試設備的亮相,標誌著國產半導體產業鏈在部分關鍵環節實現實質性跨越。

據《星島》記者現場了解,新凱來旗下的啟雲方發布了兩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電子工程EDA設計軟件,覆蓋原理圖和PCB(印制電路板)設計工具。

作為芯片設計的「工業軟件之母」,EDA工具市場此前長期由Synopsys、Cadence等美國企業佔據主導地位,EDA也被視作芯片設計領域最為「卡脖子」的環節。

啟雲方新發布的這兩款EDA,可廣泛適配計算機和通信、汽車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電子系統設計需求,填補了國產 EDA 在相關細分領域的空白。其超大規模、超複雜、並行設計等指標達業界一流水準,產品性能較行業標桿提升30%,產品硬件開發周期縮短40%,智能輔助設計一板成功率提升30%。該軟件當前已在眾多企業中進行了商用。

同日,新凱來旗下另一家專注檢測設備的萬里眼公司,發布了帶寬高達90GHz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該產品將國產示波器關鍵性能提升到500%,並具備智能尋優、服務器級算力等創新特性。

高端示波器是半導體、通信等產業的基礎測試測量工具。此前,中國市場長期受西方出口管制制約,帶寬60GHz以上的實時示波器被禁止進入中國,部分單位甚至無法獲取20GHz以上設備。

萬里眼這一成果,標誌著國產高端電子測量儀器實現關鍵突破,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高端示波器的封鎖。

萬里眼公司發布了帶寬高達90GHz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標誌著國產高端電子測量儀器實現關鍵突破,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高端示波器的封鎖。
萬里眼公司發布了帶寬高達90GHz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標誌著國產高端電子測量儀器實現關鍵突破,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對高端示波器的封鎖。

 

國產替代攻堅:局部突圍與關鍵瓶頸交織

《星島》記者參展觀察到,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條已經由幾年前的「中間強,兩頭弱」,慢慢轉變成了「多點突破」與「核心受限」並存的狀態,這對國產半導體而言已是不小的進步。

其中,芯片制造的中段工藝,如刻蝕機、薄膜沈積、清洗等設備環節,國產公司已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以中微公司、北方華創、拓荊科技等為代表的設備公司早已進入國際主流晶圓廠供應鏈。

材料領域的突破更為顯著。滬矽產業、中環領先、西安奕材等企業已能穩定量產12英寸大矽片,並用於邏輯和存儲芯片的成熟制程,正在向先進制程要求的缺陷控制水平邁進。而8英寸及以下矽片已基本實現自給。

在特種氣體材料領域,華特氣體等公司在關鍵產品上突破國外技術壟斷,大量進入國內晶圓廠供應鏈。

需要注意的是,在光刻膠、光刻機、特種氣體、高端濕化學品等核心設備和材料領域,國產公司目前尚未實現太大突破。前端的EDA和IP開發應用還很欠缺,有非常長的路要走。而市場端的高端芯片設計與芯片架構生態方面,也仍然很薄弱。

中國半導體產業6年來進行全面的國產化加速,諸多國產設備和材料公司得以「備胎轉正」,一些工具和芯片也逐漸從「不用」到「可用」再轉變成「好用」。
中國半導體產業6年來進行全面的國產化加速,諸多國產設備和材料公司得以「備胎轉正」,一些工具和芯片也逐漸從「不用」到「可用」再轉變成「好用」。

 

總體而言,自2019年美國制裁華為敲響國產替代的「警鐘」起,中國半導體產業這6年進行了全面的國產化加速,諸多國產設備和材料公司得以「備胎轉正」,一些工具和芯片也逐漸從「不用」到「可用」再轉變成「好用」。

中國半導體產業在過程中展現了驚人的韌性與發展活力,並且將繼續攻堅克難,攀登技術高峰。

《星島》見習記者 屈慧 深圳報道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