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黨許文忠剖析 台灣何去何從

許文忠演講「百年一見的大變局中,台灣何去何從?」。記者王蔚攝

▍本報記者王蔚古柏蒂奴報道 ▍

台灣勞動黨中央委員許文忠解析台灣內政外交面臨的困局,認為台灣若持續拒絕兩岸合作和繼續依附美國,最終將被完全「產業去中化」,化解之道「唯有兩岸和平穩定,才能形成長期市場信心、吸引投資、恢復產業活力。」

北加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慶祝成立25周年之際,特邀許文忠博士10月12日在古柏蒂奴(Cupertino)的Jade Tea Garden演講,以「百年一見的大變局中,台灣何去何從?」為主題。演講會吸引近200位華人聽講,北加和統會會長李振宇、理事長林青出席會議並講話。

許文忠獲得英國LEEDS大學國際企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博士,是海峽兩岸公共事務協會副理事長。

許文忠首先介紹成立於1989年的台灣勞動黨,該黨黨綱強調要以和平民主的方式,爭取勞動人民的權益,促進社會主義的實現,主張愛國主義傳承及兩岸和平統一。

談到台灣現狀,許文忠點評「虛胖的經濟、掏空的產業、分裂的政治」。他說,「金融市場表面繁榮,但實體經濟停滯;薪資不漲、房價高漲、青年無力安居。台當局以股市護盤和短期刺激營造假象,卻無法支撐長期成長。」

他認為,美國採取掏空台灣八步棋。關稅施壓強制台灣出口衰退、削弱製造基礎,補貼誘導吸走台灣技術與人才,技術封鎖以制約大陸科技上升並困住台灣,供應鏈再造、重組全球產能使台灣被邊緣化,外資套利撤離、財富外流,利用軍事依附把台灣安全問題變成政治勒索,把台積電「五五分」實為「台灣減半、美國加倍」,迫使台積電讓出訂單與技術。他認為,美國當前的對台戰略反映了一個可能,即美國意識到兩岸必將統一。

他進一步分析,美國對台灣關稅提高至20%,意味著台灣製造業在美國市場瞬間失去競爭力,與日本、韓國僅10%的關稅相比,台灣產品成為高價選項,訂單自然流向日、韓、越南、墨西哥等更友好或受惠國。以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860億美元估算,20%關稅相當於每年損失172億美元的利潤,這筆「隱形稅」正在吞噬企業的競爭力與勞工的薪資,大量中小企業無法承受成本壓力,被迫裁員、關廠或外移。

他說,美國商戰正引發台灣的連鎖崩解:出口競爭力喪失,企業外移與聚落瓦解,研發與人才流失,失業上升、消費萎縮、房市泡沫破裂。「這不是短期循環,而是結構性崩潰的開始。台灣若持續拒絕兩岸合作、繼續依附美國,最終將被完全『產業去中化』」,成為一座高房價、低薪資、無製造、無創新的空殼島。」

他指出,化解台灣困局和危機的出路是兩岸和平,提出構建「兩岸和平協議」的三大核心:政治安全機制、經貿合作機制、社會文化交流;建立「兩岸和平架構」的四大支柱:經濟互利共生、科技共研共建、金融互通、青年與人才融合。「和平協議的實質,是要讓台灣重新融入中華經濟圈,成為民族復興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他強調:「中國大陸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是台灣經濟最穩定、最具潛力的支撐力量。」只有「兩岸融合發展」才能讓台灣回歸實體經濟,恢復生產、創新與出口動能。許文忠總結,「只有兩岸攜手建立和平架構、共築經濟命運共同體,才能讓中華民族真正走向復興。」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