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藩市參事會9日就「按需治療」(Treatment on Demand)年度報告召開聽證會,檢視市府在成癮治療服務上的進展與挑戰。衛生局指出,三藩市平均每天約有兩人死於藥物過量。市參事會主席孟達文(Rafael Mandelman),並表示短期內不會重啟安全吸毒場所(safe consumption sites)。孟達文指出,2008年選民通過T提案,要求市府提供「按需治療」服務,至今仍未能達成目標。他批評報告「既未明確說明如何回應當前挑戰,也缺乏具體的成效指標」。有人想治療,本應輕易獲得,「但我們連『如何定義成功』都還不清楚。」他呼籲衛生局建立更完善數據系統,不僅要追蹤床位數量,更應納入治療成效、藥物使用人口變化與過量致死比率等綜合指標。
衛生局長蔡維衡(Daniel Tsai)承認,儘管市府近年大幅增加有關投資,但三藩市仍深陷藥物危機,平均每天約有兩人死於藥物過量,其中非裔死亡率為全市平均數的5.5倍。
他說,衛生局正致力建立從街頭介入到治療的「快速通道」,並持續擴充行為健康穩定、治療與康復的能力。行為健康服務主任Hilary Kunins補充,市府計劃在2025至2028年間新增超過415個治療床位,另有140個床位正在規劃中。
但蔡維衡坦言系統仍存在「顯著缺口」,包括夜間與周末服務不足、雙重診斷(精神疾病合併藥癮)床位短缺,以及非英語使用者面臨更長等待時間。公辯官辦公室律師Olivia Taylor指出,在押候審者更難得到治療,通常等至少一個月才能進入住院治療計劃,拉丁裔等待時間加倍,雙重診斷患者甚至可能要等上三至六個月。
救世軍「走出去」計劃執行主任Steve Adami代表三藩市康復倡議聯盟(SF Recovery Coalition)發言,提出八項政策建議,包括:取締露天毒品市場、修訂政策支持戒癮康復、增加治療投資、縮小公私部門薪資差距,以及在獄中設立治療設施等。田德隆華裔權益協會代表Tammy Huynh強調,多元且持續的照護服務對華裔社區尤為重要。
三藩市按需要治療聯盟(SF Treatment on Demand Coalition)協調員Kevin Liu會上表示,全國高達96%藥物使用障礙者並不認為自己需要治療,「我們需要持續接觸與多元途徑,而非強制干預」。聯盟建議重開「安全吸毒場所」、擴大醫療輔助治療、增設多語服務、建立縱向個案管理制度,並確保政策透明與社區參與。
他會後受訪表示,田德隆許多華裔長者雖非吸毒者,但生活在藥物濫用嚴重的社區中。「他們希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能獲得治療,這樣社區才能變得更安全。」他認為,「安全吸毒場所」的核心目標是讓吸毒者能在室內接受照護,而非繼續在街頭活動。「我們需要更多教育,讓長者了解這些計劃的實際意義與益處。」
孟達文質疑,市府預算年年攀升,治療人數卻未見顯著增加。蔡維衡回應,整體支出雖上升,但治療預算增幅有限,且仍受人口流動與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
孟達文表示將與衛生局討論如何改善報告架構,「不能只是年年報告『我們做了什麼』,而要知道是否真的有進展。」
他明確表示,短期內三藩市不會重新開放安全吸毒場所,聯邦態度、預算限制與社區反應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雖然他過去支持安全吸毒場所,未來也不排除再次推動,但現階段市府應優先加強治療與教育。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