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月已停止採購美國大豆,此舉被視為在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向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施壓的精密策略。北京的禁令標誌著美中農業貿易關係急劇惡化,並已動搖美國農業社群的核心。此次進口凍結正值雙方準備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稍後可能舉行的會晤之際,但目前會晤計畫尚未最終敲定。特朗普於10月1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國的大豆農民正受到傷害,因為中國純粹出於『談判』原因而不購買。」他補充說,將從關稅收入中撥出一小部分來幫助農民。
數十年來,大豆貿易一直是中美農業合作的基石。作為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部分,中國取消了進口配額並實施統一的3%關稅,導致美國大豆進口激增。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17年中國進口了3258萬噸美國大豆,但由於特朗普政府發動的貿易戰,2018年進口量降至1664萬噸。此後,進口量穩定在每年約2000萬噸,直到2022年疫情擾亂供應,促使中國將採購來源多樣化至巴西和阿根廷。去年,美國向中國出口了9.85億蒲式耳的大豆,佔美國大豆總出口的51%;然而,從2025年1月到8月,美國對華大豆出口驟降至僅2.18億蒲式耳,其中6月、7月和8月更是零交付記錄。
中美貿易僵局與關稅戰
4月2日,特朗普宣布一項全面計劃,對所有國家徵收對等關稅,並警告任何對美國進行報復的國家將面臨更重的關稅。隨著緊張局勢升級,華盛頓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促使北京以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關稅作為回應。儘管雙方於5月12日同意緩和對抗,但中國商品在美國仍面臨30%至50%的關稅,而美國出口商只需支付10%的關稅即可將商品運往中國。此後,雙方將焦點轉向稀土和半導體等其他貿易問題。目前的貿易休戰協議若談判未能取得進展,將於11月10日到期,與此同時,北京自5月起已下令其進口商不得採購任何美國大豆。
中國以大豆為籌碼的政治盤算
浙江外國語學院(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崇(Wang Chong)指出:「大豆農民主要集中在伊利諾州(Illinois)、愛荷華州(Iowa)和明尼蘇達州(Minnesota)等州,這些都是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堅實據點。」他表示,中國停止進口大豆無疑深刻影響了這些農民的生計,許多種植者和分銷商已對白宮(White House)表達強烈不滿。王崇認為,中國可利用大豆進口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尋求在放寬晶片出口管制或向中國電動車等高科技產品開放美國市場等問題上獲得讓步。觀察者網(Guancha.cn)一位筆名為「老農民」(Old Farmer)的專欄作家則批評,美國大豆農民已成為其國內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面對來自農村選區日益增長的壓力,據報特朗普政府正準備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紓困方案,以支持受中國大豆進口禁令打擊最嚴重的農民。該計劃將動用關稅收入和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資金來彌補出口市場的損失。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向媒體表示,中國領導層決定將美國大豆農民作為貿易談判中的人質或棋子,令人遺憾。中國停止採購美國大豆已損害美國對華總出口,2025年6月至8月的三個月內,該數據同比下降16.8%,而今年前五個月的同比降幅僅為7.4%。
大豆儲存與農民前景
在北半球,大豆種植期通常為5月至7月,收穫期為9月至11月。一位筆名為「零零娘」(Linglingniang)的浙江專欄作家指出,特朗普的時間已經不多,中國的採購訂單已排到11月,若再拖延,美國的收穫季節將結束,堆積如山的大豆可能只能在倉庫中腐爛。然而,根據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的指引,如果大豆的水分含量保持在13%或以下,可以安全儲存長達一年,若降至12%或以下則可儲存更長時間。一些觀察家認為,大豆的長保質期可能有助於減輕中國進口凍結的直接衝擊。透過適當儲存,美國農民可以將作物保存數年而無重大損失,並在機會出現時銷售到其他市場,同時也能受益於聯邦補貼計劃。
新聞來源:Asia Times
封面來源:Adobe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