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辦的第十三屆北京洪堡論壇「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城市建設論壇」上,對外經貿大學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全球教育中心城市評價」項目組正式發布《全球教育中心城市100強(2025)》榜單。結果顯示,美國波士頓榮登榜首,成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排名第一。
英國倫敦、中國北京分列第二和第三。從國家分布來看,美國共有19個城市入選,數量居全球首位;中國緊隨其後,以16個城市位列第二,其中北京與上海分別名列第3和第9,雙雙躋身前十。項目組牽頭人黃海剛研究員指出,世界教育中心城市是指在教育供給機會、教育資源和教育發展質量等方面擁有顯著優勢,並能在區域乃至全球發揮教育引領與輻射作用的城市或城市群。評價體系包含教育發展力、教育貢獻力、教育支撐力與教育包容力四大核心指標,旨在全方位衡量城市教育資源與發展潛能的綜合實力。
教育資源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波士頓作為全球最具教育資源密度的城市之一,再度奪冠可謂實至名歸。這座城市擁有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塔夫茨大學、波士頓大學以及伯克利音樂學院等在內的眾多世界級高等院校與研究機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研究中心、布羅德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在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及公共政策等領域均享譽全球。
波士頓地區擁有超過50所高等院校,學生人數近25萬,其中國際學生比例和科研人員集中度均位居美國前列,使得本市在學術創新、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上獨具優勢。波士頓地區高校畢業的眾多名人包括亞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博士,他1950年代從哈佛大學轉學到MIT,先後獲得機械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
對外經貿大學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研究院副院長張海森教授表示:「波士頓的教育優勢不僅體現在世界頂尖學府雲集,更在於城市與科研、醫療、企業創新之間形成了緊密的互動生態。教育資源的高度集聚,使波士頓在全球知識經濟中保持領先地位,對城市乃至國家創新能力發揮強大支撐作用。」
聯邦政府「以權力干預學術自主」
然而,波士頓的領先地位正面臨來自政策層面的挑戰。今年以來,總統特朗普領導的政府接連推出一系列削減高校研究經費、改變資金分配方式的舉措,對全美高等教育界造成巨大壓力。根據《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要求部分大學簽署所謂《高等教育卓越協議》,以換取優先獲得部分聯邦資金與參與白宮活動的資格。該協議要求高校凍結學費五年、限制國際本科生入學比例至15%、強制要求使用SAT標準化考試,並涉及限制種族與性別在錄取及聘任中的考量。此舉被美國教育界普遍批評為以資金為籌碼對大學自主權與學術自由施壓。美國大學協會(ACE)主席米切爾(Ted Mitchell)直言,這是「以權力干預學術自主」的行為,將為高等教育帶來「極其惡劣的先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院長切梅林斯基(Erwin Chemerinsky)更在《紐約時報》撰文批評此舉「無異於勒索」,並警告此類政策若全面推行,將嚴重損害美國高等教育體系。
如何繼續發揮全球引領作用
作為全美科研投入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波士頓地區的高校與研究機構長期依賴聯邦科研資金支持,特別是在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等機構的多項研究項目均仰賴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及其他聯邦基金資助。分析人士指出,一旦聯邦資金受限或被附加不合理條件,不僅將削弱波士頓在基礎科學與前沿技術方面的競爭力,也可能對國際學生與學者的流動造成抑制,進而影響波士頓作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的長期吸引力。
哈佛大學前校長、前美國財政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指出:「改革精英大學固然重要,但這種『用鐵鎚修手錶』式的做法既粗糙又適得其反,最終只會阻礙真正需要的改革。」多位專家亦呼籲,美國政府應持續保障學術自由與研究資金的穩定,以免傷及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儘管面對挑戰,波士頓仍憑藉其深厚的教育底蘊與科研優勢穩居全球榜首。未來如何在確保教育資源優勢的同時應對政策風險,將成為波士頓及美國高等教育界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專家認為,只有保持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多元,並維護學術獨立性,波士頓才能在全球教育版圖上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為世界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貢獻力量。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張忠謀回母校MIT分享他的求學和創業經歷。檔案圖片

哈佛大學新生到校園報到。檔案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