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影片「女兒的女兒」製片人方瑄,應亞洲躍動電影節主任王曉菲的邀請「Reeling2025」芝加哥第43屆LGBTQ國際影展,由黃熙執導、方瑄製片的「女兒的女兒」。 製片人方瑄日前訪芝,並在25日下午接受本報記者的採訪,暢談母女之間的愛與恨、人工生殖等倫理問題。
「女兒的女兒」(Daughter’s Daughter) 由黃熙編劇、監製侯孝賢、張艾嘉、主演演員 : 張艾嘉、林嘉欣、劉奕兒。電影上映年份是2024年。「女兒的女兒」曾獲得2024年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得主。入圍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等項。
作為製片人,方瑄表示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錢」及預算的運籌。 她稱,此片橫跨台灣與紐約之間的故事,因此在預算方面皆面臨較大的挑戰,而且此片在新冠病毒疫情前就籌備,但遇到新冠疫情,一切都得停頓下來,方瑄稱她非常感激導演、演員們的全力支持,影片終於殺青,也取得不錯的成績。
當天,方瑄稱「女兒的女兒」此片最重要的是將母女之間的愛、陪伴與諒解。她表示身為女性,如果不是「母親」的身份,也必然是某人的「女兒」,因此,此片獲得不少女性觀眾的認同。
一些複雜現代情感困境
劇情圍繞在金艾霞(張艾嘉飾)展開,她有兩個女兒,小女兒范祖兒(劉奕兒飾)正在美國作人工生殖的過程,卻不幸在車禍中死亡,留下一個冷凍的胚胎。大女兒Emma(林嘉欣飾)是張艾嘉年輕未婚生下的女兒,早年被送養,後又與母親走上重逢之道路。金艾霞必須面臨是否要保留或使用冷凍胚胎的艱難抉擇;與此同時大女兒的出現。使得母女關係與遺憾、救贖、身份認同等主題被拉回關注。
方瑄表示,影片試圖觸及一些複雜而又現代的情感困境。影片中面對離世女兒的冷凍胚胎的問題,就是道德與情感的交叉路口,也成為影片的情感核心。其次是很小就被送養的女兒,有被拋棄的傷痕,她的出現是一種對母親過去選擇的控訴與對話。
作為母親也是女兒的張艾嘉,她背負對女兒的期待與愧疚。但影片表達出救贖與寬恕是貫穿全片的情感線,影片並無將哪一方塑造成絕對的「對或錯」, 導演黃熙是希望透過台灣與紐約此兩個城市的切換, 點出親情與選擇,無論在何處,最終都無法輕易回歸到原來。
「女兒的女兒「由女性導演與女性主角團隊主導,討論母性、女性身體自主權、人工生殖、冷凍胚胎的使用等縱然是現代都具爭議性的生育倫理問題,在華語電影中相對的少見。但影片並非說教式的電影,而是讓觀眾自己體會影中人的掙扎與忠實的面對自己。
資深演員張艾嘉在影片張展現極高的張力,不論是悲痛、愧疚、壓抑與宣洩表現力豐富。飾演女兒的林嘉欣雨劉奕兒也有精彩的表現。
最後,製片人方瑄表示,此是一齣藝術片,票房並非太理想,但「女兒的女兒」此片在國際影展中獲獎不少,得到影評人與觀眾的認同與好評。本報記者梁敏育芝加哥報道

台灣獲獎影片「女兒的女兒」製片人方瑄。 梁敏育攝

台灣影片「女兒的女兒」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