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與荒蕪 雙重危機警示錄

食品銀行前排起長隊,街角商店紛紛拉下鐵門。目前大約15.6%的美國成年人正面臨糧食短缺問題,這一數字幾乎是2021年的兩倍。與此同時,零售業也經歷著一場寒冬,去年全美關閉7327家零售門店。在物質豐饒的美國大地上,饑餓的陰影正迅速蔓延。

短短四年間,糧食安全問題如野火般蔓延。「食物銀行」的求助需求成為這一危機最直觀的寫照,一些地區對食物銀行援助的需求在三年內增長了一倍以上。這些非營利組織曾經是臨時救濟站,如今卻成了數百萬家庭賴以生存的命脈。排隊領取食品救濟的隊伍中,不乏全職工作者、老年人以及懷抱幼兒的母親。然而國會在此危機加劇之際,反而批准了進一步削減食物福利計劃。這一政策走向預示著糧食短缺問題在未來幾年可能繼續惡化,可能將更多家庭推向生存困難的邊緣。

饑餓蔓延時,提供日常必需品的零售商店卻在大規模關閉。2024年見證了自2020年以來最多的門店關閉潮,7327家零售店永久關閉。這一連鎖反應持續至今年,Coresight Research報告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已有5822家門店關閉,預計全年關閉總數可能高達1.5萬家。

曾經堅不可摧的折扣店也開始撐不住了,Dollar General第一季度關閉96家門店及45家pOpshelf家居裝飾店。就連代表中產階級消費文化的梅西百貨和連鎖藥店Rite Aid也未能倖免,前者關閉約60家門店,後者在申請破產後,關閉了超過1000家門店。

藥店的大規模關閉令超過4800萬美國人缺乏便利獲取藥品的途徑,比2021年的4120萬顯著增加。醫療服務不足的社區正迅速擴大,威脅著基礎醫療保健的可及性。

表面看似分離的饑餓危機與零售業崩塌,實則相互交織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面,零售業關店潮導致大量失業,尤其是低收入工作者首當其衝。失去穩定收入的家庭被迫削減食品開支,加劇糧食不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又反噬零售業,形成需求萎縮的負反饋。消費者再次轉向更便宜的商品,單價低於3美元的商品銷量激增18%,而45美元以上商品需求萎縮9%。這種消費降級反映了美國家庭財務的普遍脆弱性。社會援助削減與零售業萎縮共同作用,正在掏空中低收入社區的生存基礎。

兩場危機的背後存在深層制度性根源。新自由主義經濟邏輯主導下,社會福利被大幅削減,而企業壟斷力量卻不斷增強。社會安全網被削弱的同時,財富分配不均日益加劇,使低收入家庭在通脹衝擊面前毫無緩衝。零售業危機同樣暴露了政策應對的滯後。面對電商崛起和消費模式轉變,決策者未能提供有效的產業轉型支援。相反,國會還在削減食物福利計劃,加劇了民生困境。

政策制定者似乎忽視了糧食安全與社區商業活力之間的內在聯繫。沒有便利商店又沒有藥店,剝奪了居民社區應有的生態。

饑餓人口比例翻倍與零售業關店潮同時發生,這不是巧合,而是系統性斷裂的標誌。社區商業生態的瓦解與基本生存保障的缺失,共同構成了一個不再為多數人服務的經濟體系的警示信號。解決之道不在於零散修補,而在於重構以人的尊嚴而非資本積累為核心的社會契約。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