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熱潮推動下,美股集中度創下百年新高,投資界再度掀起「多元化投資組合是否過時」的爭論。專家指出,雖然分散投資長期以來被視為降低風險的「免費午餐」,但當前市場卻由少數科技巨頭主導,讓集中投資的可行性與風險重新受到檢視。
《Marketwatch》報道,根據Piper Sandler策略長Michael Kantrowitz的分析,標普五百指數前十大成分股市值比重已達40%,為百年來最高水準。高集中度讓追蹤大盤的ETF,如SPDR S&P ETF與Vanguard S&P ETF,面臨潛在風險。
2017年,投資管理軟件平台Alpha Theory即曾提出,專業投資者若將投資組合集中於10至30檔高信念標的,有望帶來更佳表現。該公司創辦人Cameron Hight指出,儘管基金持股獲利比例僅約五成,但因資金加碼於贏家、減碼於輸家,最終仍能創造正報酬。他並引述高盛對沖基金VIP指數的長期優異表現主張集中投資並非不切實際。
然而,反對意見同樣強烈。Verdad Advisers研究主管Brian Chingono模擬數萬個投資組合後發現,高度集中投資的中位報酬率低於多元化組合,且約40%集中組合十年年化報酬不足5%。
Acadian Asset Management投資經理Owen Lamont更直言,集中投資風險更高,且假設專業人士能可靠預測未來「完全不符事實」。
儘管傳奇投資者如巴菲特、芒格與林奇曾公開質疑過度分散,並支持集中持股能提升回報,但對一般投資者而言,分散投資仍被視為長期穩健的主流選擇。在AI帶動市場結構轉變的當下,「集中vs分散」的爭論持續發酵,也凸顯投資者在追求超額報酬與分散風險之間的艱難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