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化根脈 核心是真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韓國申報的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待撤銷名單」,包括泡菜(Kimjang)、江陵端午祭、大木匠技藝等,理由是「證據不足、歷史存疑、傳承鏈斷裂」。這一決定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討論,也再次將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與保護倫理問題推向台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與保護本應是全球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歷史淵源、民族認同、政治因素等影響,不少國家的非遺申報引發了國際爭議。2008年墨西哥「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被列入非遺名錄,但美國商家(如迪士尼、時尚品牌)大量商業化使用亡靈節元素(如骷髏頭圖案),被批評為「文化挪用」。2010年法國將「法式美食」(Gastronomic Meal of the French)申遺,但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質疑其「獨特性」,認為法國只是將高級餐飲體系包裝成非遺,而忽略了歐洲飲食文化的共性。2013年土耳其將「土耳其咖啡文化」申遺,但阿拉伯國家(如沙特、阿聯酋)提出異議,認為咖啡文化起源於阿拉伯半島(最早記載於也門),土耳其只是傳播者之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絕非簡單的「申遺競賽」,而是對文化根脈的嚴謹梳理與存續。教科文組織的審查標準強調項目的「歷史延續性」、「社區參與度」和「活態傳承證據」。

以韓國泡菜為例,申報時強調「共享文化」,但若缺乏對其本土化演變脈絡的清晰考證,或過度依賴現代產業化敘事,便可能模糊傳統技藝的原真性。同樣,端午祭若無法證明其與中國端午節的歷史關聯與獨立發展路徑,便難以支撐其作為獨特文化遺產的合法性。此次教科文組織的質疑,正是對「文化溯源」與「當代重構」界限的嚴肅審視。

近年來圍繞文化遺產的爭議頻發,背後常隱含著民族身分政治的影響。文化本應在交流中不斷豐富,如果將非遺申報異化為「文化所有權」的爭奪,甚至通過斷章取義的歷史敘述強化民族敘事,反而會損害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韓國的案例提醒人們,非遺保護不應淪為民族主義情緒的載體,回歸學術理性才是國際協作本來的意義所在。

教科文組織的決定,並非對韓國文化的否定,而是呼籲更嚴謹的保護實踐。真正的文化自信,應體現在對自身傳統缺陷的坦誠與修正能力上。東亞各國共用諸多文化淵源,如端午、漢字、儒家禮俗等,若能以開放姿態共同研究、聯合申報,或建立區域性保護網路,遠比零和博弈更有益於文明延續。中國在非遺保護中強調「社區主體性」與「文獻佐證」並重,或可為他國提供參考。

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共同記憶,其保護必須尊重歷史、科學和倫理。韓國此次面臨的挑戰,實為全球非遺事業的鏡鑒——唯有摒棄短視的功利主義,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可持續的傳承計劃取而代之,方能真正守護文明的火種。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