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公布後,司局長輪流舉行記者會簡介政策措施。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19日)表示,人才是香港競爭力的核心,截至今年8月,各人才計劃已吸引23萬不同界別的精英到港,7成為40歲以下,對香港的人口結構有正面影響。他又指,高才通計劃續簽率達55%,反映人才落地生根,根據估算,高才每年為香港帶來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GDP的1.2%。他指香港在2025年的世界人才排名中升至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充分證明政策方向正確,措施到位。
陳國基:有序輸入補充勞工 同時打擊濫用
陳國基又指,《施政報告》清楚指出政府會堅守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原則,並就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推出針對性措施,確保面對真正本地招聘困難的企業,在有序輸入補充勞工的同時,打擊濫用的情況。





收緊補充勞工優化計劃 孫玉菡:必要實施更嚴格要求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打擊濫用「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只針對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申請。他解釋,「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牽涉過百工種,當中很多工種都缺人,如洗碗工人、洗衣工人、農場工人、漁場工人及貨倉管理員等,但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申請、批出及到崗數目均是所有工種中最多,「現時有約3.2萬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下的外勞在港工作,當中一半在飲食業,飲食業當中有一半為侍應生及初級廚師」,認為有必要實施更嚴格的要求。
孫玉菡表示,要求僱主招聘這兩個崗位時將本地招聘時間由4星期延長至6星期,其間僱主須每周參加勞工處招聘會一次;另會規定更嚴格的人手比例,由以僱主僱用的所有職位計算,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即要請一個外勞初級廚師,要有兩個本地初級廚師」。他又指,該要求亦適用於即將續期的侍應生及初級廚師外勞申請。
孫玉菡指,處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須動態精準、因時制宜,指本港勞動力在2018年已達到峰值,且勞動人口年紀漸長,引述數據指有約三成工人60歲以上。他又指香港正經歷經濟轉型期,部分行業較困難,所以挑選大家最關注的工作作針對性的要求。
相關新聞:施政報告答問會︱多名議員「集火」外勞有人籲設熔斷機制 李家超:動態留意情況
施政報告2025|輸入侍應、初級廚師要求收緊 本地招聘期延至6周 外勞2比1比例改以職位計
記者:郭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