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內地保護文物意識薄弱,讓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文物未獲好好看管。其中北京故宮賤賣文物「3000套清代鎧甲,一件5角賣職工當福利」,最讓人慨嘆。
改善員工福利 一件鎧甲賣5角
1973年,故宮竟然將3千套清朝御林軍的鎧甲當成員工福利,每套只賣5角,並且提出一個規定更是離譜,拿到手的鎧甲必須拆開,把裡面的絲綿取出來做棉被!據報,2010年,上海恆源祥博物館收到一項特殊的捐贈:拆了10件乾隆年間御林軍鎧甲做成的「絲綿被」,揭發了上世紀這段令人吃驚的歷史。
2010年年4月,中國毛紡業的龍頭企業恆源祥的確接受過這項捐贈。受捐之後,該絲綿被就一直由恆源祥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保存,並不陳列於「恆源祥博物館」。談起這條絲綿被的贈送緣由,恆源祥品牌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恆源祥作為紡織行業的老字號企業,有能力對這條絲綿被進行專業的保養和維護。據悉,捐贈者是故宮科技文保部原副主任曹靜樓。在捐贈現場,他向人們講述了這條「絲綿被」不同尋常的來歷。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清朝避孕套叫「腎衣」 新中國竟曾教民眾循環再用
御林「軍裝」非同凡響
絲色泛黃但依舊鬆軟、保暖效果不遜新絲綿的宮廷「絲綿被」,原是用清朝乾隆年間皇宮內御林軍的盔甲襯縫製的。這種御林軍鎧甲製於乾隆50年(公元1786年),屬於清代軍隊大量使用的鎧甲。其外層用牛皮縫製,銅鉚釘裝飾,內襯用上等江南絲綿,有點像棉大衣,有禦寒功能,最適合北方步兵使用。這些鎧甲為宮廷侍衛和御林軍所用,選材、做工、款式都非同一般,在當時是代表國家尊嚴的「軍裝」。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民國空姐似選美冠軍? 年齡身高條件大公開(多圖)
70年代物資匱乏,如今看來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在當時都千金難求的。1973年,在棉花和布匹短缺下,故宮為改善600名員工福利,院領導打報告給有關部門報批同意,將每件御林軍鎧甲折價5角,每位員工限購5套,目的是取其中的絲綿。院方規定,員工買到的鎧甲不得保留原狀,一定要拆開,取用其中的絲綿。
曹靜樓與妻子當時在故宮工作,所以「咬緊牙關」花5元買10套「盔甲」。回家後,遵照院領導「指示」,取出絲綿稍作加工,縫製絲綿被。
當時雖然有一些人覺得不對勁,這畢竟是國家的文物,這樣處理完全沒有尊重和保護文物的意識,但是領導已經做出了決定,誰也不好多說。故宮的員工就此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御寒裝備,這在當時的北京可是令人羨慕的奢侈品。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清朝幾時有電用? 慈禧首見燈膽反應曾鬧笑話
據曹靜樓回憶,這些鎧甲非常堅固。有員工從城樓往下用力拋也不會破碎。曹靜樓記得,當時每位員工都買了,全部做成絲綿被或絲綿衣,但大部分員工文物保護意識不強,使用一段時間後,作為舊貨又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相關新聞:奇聞秘史︱清末食西餐要平民近5個月人工 上海一間開業百年迄立至今
據了解,當年守衛紫禁城皇宮的御林軍有2萬之多,所以「盔甲」也有2萬套,除1973年賣給故宮員工3000套外,另有1000套劃撥八一電影製片廠。
1976年後,國家的文物管理走上正軌,餘下的16000套「盔甲」仍由故宮保管。這種鎧甲如今可以在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陳列中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