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區市參事罷免投票進入關鍵期,最新選民數據顯示,華裔選民在政黨認同上呈現明顯差異,移民與美國出生者的黨派傾向並不一致。
這份由華裔選民教育基金會整理的數據,依據選民登記資料庫分析得出。第四區共有50,527名選民,華裔在民主黨、共和黨與「無黨派」(No Party Preference)的分布差異顯著。整體來看,華裔選民在民主黨中佔約33%,在共和黨中佔46.6%,而在無黨派中的比例最高,達57%。
具體而言,在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出生的華裔選民,更傾向登記為無黨派,反映出對傳統兩黨的保留態度。部分華裔移民雖選擇加入共和黨,表達對保守政策的支持,但人數仍低於民主黨內的美國出生華裔。美國出生華裔選民主要集中在民主黨,成為該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政治取向更接近其他少數族裔年輕選民,展現自由派特質。
數據顯示,民主黨在第四區共有27,851名註冊選民,其中華裔9,182人,包括移民2,635人(28.7%),在美國出生者6,547人(71.3%),美國出生群體在民主黨內佔據主導地位。無黨派方面,第四區共有15,567名選民,其中華裔8,487人,移民與美國出生者裔比例幾乎持平,分別為4,203人與4,284人。共和黨方面,選民總數5,166人,華裔2,409人,其中移民1,196人,美國出生者1,213人,兩者相當接近。
華裔選民教育基金會行政主任李志威指出,最新投票數據顯示,華裔移民的投票率持續高於美國出生者。他直言:「美國出生的華裔對這次罷免選舉普遍興趣不大,真正積極參與的是移民。」他認為,這與媒體接觸習慣有關,美國出生華裔較少關注中文媒體,因此對罷免選舉的訊息接觸有限。
李志威強調,這一現象打破了外界對移民華裔的刻板印象。過去政黨常認為移民華裔「登記了卻不參與」,因此缺乏積極爭取。但最新數據顯示,移民華裔在第四區的投票率幾乎是整體選民的兩倍,證明他們是「高度參與的選民群體」。
他進一步指出,華裔移民其實是一股「龐大但尚未被充分開發的政治力量」。他質疑民主黨至今仍未能有效說服這批選民加入,「數以千計的華裔選民選擇無黨派,民主黨必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要成為民主黨員?民主黨能為他們帶來什麼?」
李志威直言,地方黨部在如何吸納華裔移民選民方面仍面臨重大挑戰。「這是一個被忽視的基層力量,卻有可能在選舉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對此,三藩市民主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湯曉慧表示,政黨必須傾聽選民聲音,並以行動展現誠意。她坦言:「許多華裔移民對政府與政黨普遍抱有不信任感。我們需要教育,解釋政治制度,讓大家知道參與並不意味著失去自己的意見。」
湯曉慧指出,民主黨已透過「Democrats on the Move」計畫走進社區,在訪谷、日落區等華裔聚居地舉辦會議,並提供粵語與普通話翻譯服務。「為什麼有人要參加聽不懂的會議?我們不能把語言負擔交給新移民或他們的孩子。這就是政黨需要改變的地方。」
她強調,讓選民感受到民主黨「在場」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改變移民華裔對政黨的觀感。」同時,她也呼籲尚未登記為民主黨的華裔選民加入。「三藩市是一個民主黨城市,如果你想在政治討論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進入這個大帳篷。這不代表你不能有不同意見,而是確保你的聲音能被聽見。」本報記者陳程威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