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中旬在曼哈頓橋頭車禍造成兩人死亡,引起社區高度關注,華人社區原計劃與市交通局關於華埠交通會議在兩次推延後,9日社區委員會上,交通局就事件作詳細報告。
7月19日晨間一輛被盜的車輛在駛離曼哈頓大橋時失控,騎上橋邊的行人道三角區,撞飛一個路邊長椅,撞毀一輛警車並撞倒一名6旬華婦和一名騎行者,致2人當場死亡。隔天的20日凌晨3點鐘同一地點又發生一起車禍,導致至少一人受傷。
曼哈頓橋頭地區多年來一直是事故多發地帶,曾發生過多起交通事故。7月的事故后華埠居民對改善這一路段交通安全的呼聲再次高漲。
交通局道路安全主管蒲士娜(Alicia Posner)表示,2015至2020年期間,橋頭車禍52人受傷,其中人5人受傷嚴重,撞到行人2人。在7月19日意外後,市警在黑點開了314張罰單,當中88張是超速。
蒲士娜說,交通局已在曼哈頓橋頭加放了很多防撞欄,以及安排兩名交通員日間在交通黑點指揮車輛。在堅尼路橋頭的行人區安裝水泥護欄與防撞沙桶,縮窄大橋出口最左側的兩條車道及在大橋出口的堅尼路設置新的限速標誌。
李翠珊表示,感謝交通局立即採取行動改善行人安全,安裝混凝土護欄與填滿沙子的防撞桶來保護行人空間。然而,交通局應考慮根本不要在該區設置長椅。因為不論車速快慢,車道口的車流都不是一個合適的休憩場所。她建議將車速上限從時速35英里降至20英里;減少進入堅尼路的兩條車道寬度;安裝顯示車速的標誌提醒駕駛者;在限速從35降至20英里的同時,增設超速攝影機與減速帶,以確保駕駛人遵守規定。在該路口安裝闖紅燈攝影機,這將有效遏阻他們闖紅燈的行為。
楊繩華表示,新的出橋匝道隔離護欄是好的開始,但仍需採取簡單、實用的措施,如超速監控攝影機與減速帶,以確保駕駛放慢車速,避免再度在曼哈頓橋拱門與急彎處發生危險。
蒲士娜表示,曼哈頓大橋出口的限速從每小時 35 英里降至 20 英里,民眾60天提出建議,再由州議會通過才可實施。
很多民眾關心堅尼路及單車的交通,但這不在當晚議呈,交通局計劃短期內舉辦社區參與工作坊,堅尼路全面改造項目的公眾諮詢程序,以期針對這條交通黑點進行長遠性規劃和改善。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曼哈頓橋頭已安裝了很多防撞欄,並有交通警指揮車輛。

華埠行醫30多年醫生陳建閃對華埠交通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