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姐、影像性暴力、風雨蘭】「南京紅姐事件」引起社會熱議,香港首間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自2021年4月推出「Ta-DA下架支援」服務,協助影像性暴力受害者就未經其同意下被散佈的私密影像,向網絡平台提出下架要求及跟進,截至今年3月,協助處理358宗個案,女性求助人佔71.51%,男性佔23.4%。有社工表示,「很多時社會主流只視女方是受害者,其實男方亦沒有同意片段流出,同樣是受害者。」
輿論以戲謔態度談論事件為主
內地一名38歲男性,假扮女性(紅姐)與逾200名男性發生性行為,偷拍片段後於網上發佈,事件迅速瘋傳,分析本港Google搜尋趨勢,「紅姐」一詞搜尋熱度一度高企。輿論以戲謔態度談論事件為主,較少關注當中涉及偷拍與未經同意發布私密影像的「影像性暴力」。
在本港,《2021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生效近4年。當局去年接獲350宗「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罪」報案,193人被檢控,定罪率92%;「未經同意下發布或威脅發布私密影像」報案則有146宗,17人被檢控,定罪率82%。
令受害者面對更大壓力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倡議主任葉卓怡表示,「當大眾看『紅姐事件』的角度是嘲笑受害者,為甚麽上到去不走,為甚麽繼續發生性行為,其實討論沒有回到事件本質屬『影像性暴力』。大家當娛樂新聞去看,沒有理解這事發生在一個個『人』身上。」
葉卓怡指,「紅姐事件」與其他影像性暴力個案相似,受害者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都受影響。她續謂,不排除有受害者「被出櫃」,而外界的嘲笑、侮辱甚至指責聲中,充斥對非異性戀、非主流性慾望、同性性行為的污名,令受害者面對更大壓力,「這些傷害性説話,其實都影響其他影像性暴力受害者的求助意欲。」
社會仍視性事上「男賺女賠」
對於有23.4%男性求助者要求將私密影像下架,反映男性受害者同樣面對困境,葉卓怡分析,社會仍視性事上「男賺女賠」,男性要理解及承認自己受害,再邁出求助一步,有重重障礙,「以打熱綫電話求助為例,多少男性喜歡講電話表達自己受傷?需要幫助?」她續說,從「紅姐事件」留意到,社會長期灌輸男性成為「真男人」,包括不可對同性產生興趣,也令部分男性反而藉嘲笑受害者,證明自身更具陽剛氣質,「他們在拉開距離,彷佛當同情受害者,就鬆開自己作為男性的部分。」
葉卓怡認為,不論性行為在任何情況發生,都不能合理化影像性暴力。她稱,受害者是否求助或進入司法程序,或顧及社會態度,冀大衆破除「完美受害者」迷思,「應負責的是加害者,加害者從未問過是否同意發生性行為,是否同意拍攝,是否同意發布。」
網絡讓偷拍行為形成產業鏈

性罪行或性騷擾的威脅,無分性別及年齡。社署統計,去年539宗新呈報性暴力個案,女性受害者佔94.2%,男性佔5.8%。救助兒童會2022年發佈的「香港兒童在線」研究報告亦發現,有8%女孩及13%男孩,曾在網絡遭性騷擾。
葉卓怡強調,大眾「看得見傷害」,對理解受害經驗相當重要,「嘲笑受害者愚蠢,某程度是覺得同樣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但性暴力有機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不論性別。」她建議,市民除了「不觀看、不讚好、不分享」相關影片,都可提醒身邊人事件嚴重性,「好像是很細小一步,但都是在建構整個文化。」
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姍警告,網絡讓偷拍行為形成產業鏈,這些更深層次問題,值得大眾思考,「男性在紅姐事件中成了被剝削、當成性商品銷售的一方。這種正因是偷拍,人們才想付錢購買的欲望,令人感到不安,而女性經常面對這類事情。」
記者 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