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供水管網規模龐大而複雜。水務署聯同香港理工大學及內地市政排水管道檢測機器人設備商,今日(9月1日)在青衣寮肚路的食水及海水抽水站,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三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研發適合在本港供水管進行檢測的管道機械人。






黃恩諾:須引入更先進測漏技術
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致辭時表示,香港供水管網設在地下公共設施密集,及道路工程頻繁的環境,難免面對一定程度的爆管及滲漏風險。他強調,水務署多年來透過更換修復水管工程等,將食水水管的滲漏比率,由2000年的超過25%,下降至去年約13.4%;署方目標在2030年,將比率進一步降至低於10%,因此必須引入更先進的測漏技術,主動檢測和及早發現異常情況,形容是「管道機器人好似醫生使用內窺鏡探測水管內部一樣」 。
他又提到,傳統的「噪聲檢測」技術或會受背景雜音干擾而影響準確度,署方一直探索適合本港獨特地形環境的解決方案,相信新成立的實驗室,是本港首個專注於管道內部探測技術的聯合實驗室,有望突破現有技術瓶頸,自主開發多功能先進管道機械人技術。





水務署表示,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的核心目標是自主開發多功能的先進管道機械人技術,包括聲波傳感器、高清鏡頭和定位感測儀,再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相關數據,以配合香港獨特的供水管網環境,當中包括不同物料、高水壓、多彎曲及多分支的挑戰。
署方考慮到近年內地機械人技術的發展迅速及應用成熟,透過與本地大學和內地管道機械人研發者的緊密合作,將能更有效地研發適合香港使用的機械人技術。同時,香港供水管網的獨特複雜性將作為理想的測試平台,有助內地管道機械人技術進入國際市場,發揮香港獨特的內聯外通作用。
署方稱政府一直致力善用資源和科技,優化供水服務以應付香港廣大市民的用水需要。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是智慧水務發展中的重要一環,預計未來將推動更多內地與本地智能探測技術合作及應用,助力國家及香港成為智慧水務的全球典範。
記者:謝宗英
攝影:汪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