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危機瀕爆發 法國政局掀巨浪

法國總理貝魯日前突然宣布下月在國民議會舉行信任投票,將政府存亡與國家財政前途強行綁定。這一「背水一戰」的決定,讓本就脆弱的少數派政府進入倒計時,更預示著法國政壇將迎來新一輪劇烈震盪。這場投票暴露出法國在金融危局、社會分裂與國際影響力衰退下的深層危機。

危機的根源從歷史來看,戴高樂時代確立的「總統主導、議會制衡」模式,本應在強力領導與民意表達間尋求平衡,但如今卻陷入「兩頭空」的困境。從現實來看,馬克龍作為「超級總統」,在2024年議會選舉後失去執政聯盟多數,無法推動任何重大法案。爾後,極右翼「國民聯盟」躍升為第一大黨,政壇進入「碎片化」時代。此前的總理巴尼耶僅任職90天便因預算案受挫下台,貝魯去年12月接任後,始終未能打破少數派政府的執政困局。既無議會支持,又難以憑總統授權突破僵局,貝魯只能靠信任投票這種「極端手段」逼宮。

令貝魯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當是經濟層面的困境。法國債務以每秒6500歐元的速度膨脹,2025年上半年貿易赤字擴大至430億歐元,經濟增長陷入停滯:2025年增速預計僅0.6%,製造業佔比降至17.5%,7月註冊失業人數升至303萬,生產與消費的雙重疲軟,讓貝魯的「緊縮藥方」陷入「越減越窮」的悖論。

為應對高達GDP115%的公共債務(年利息支出已超教育與軍費總和),貝魯推出440億歐元撙節計劃,包括凍結社會福利、取消兩個公共假日,卻引發民眾強烈反彈。過去半世紀,法國依靠國有化、高稅收維持福利體系,這套模式曾依託強力政府推動,但如今議會分裂導致改革寸步難行。貝魯試圖以「國家危險」號召團結,但如今的法國,年輕人為失業焦慮,老年人擔心福利縮水,中小企業家不滿稅收壓力——這些分歧早已超越具體政策,指向「制度是否還能代表多數人利益」的根本質疑,因而,貝魯提出的信任投票面臨的是63%民眾呼籲解散國會,三大反對黨集體拒絕讓步。

若信任投票失敗,將引發再一次的法國政局震盪,馬克龍若解散國會可能讓極右翼勢力進一步壯大,加劇議會分裂;重組政府則只是換湯不換藥,新政府仍將面臨同樣的議會阻力。不僅如此,政局震盪將向經濟與社會領域深度傳導。經濟層面,市場恐慌或引發「股債雙殺」升級,債務融資成本飆升將讓財政赤字雪上加霜,甚至觸發IMF干預,被迫接受更嚴苛的緊縮條件。社會層面,罷工與示威可能演變為持續性動盪,進一步削弱政府權威,形成「危機-動盪-治理失效」的惡性循環。

未來,法國若無法打破「緊縮遭抵制、擴張致債務」的困局,無法凝聚跨黨派共識應對老齡化與產業轉型,即便換任總理,法國都仍將在震盪中持續失血。」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