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藩市市長羅偉(Daniel Lurie)20日下午出席在華埠舉辦的社區會議。這是羅偉上任以來在華埠舉辦的首場大型公開交流活動,吸引約200名商戶、居民和社區領袖參與。市長與市府多個部門高層到場,逐一回應社區對非法傾倒垃圾、無家可歸者與庇護中心、違規簾蓬安裝以及無牌小販非法經營等問題的關切。活動由CYC組織主持。
出席會議的官員包括三藩市警察局代理局長葉培恩、工務局局長Carla Short、交通局局長寇淑寶(Julie Kirschbaum)、衛生局局長蔡維衡(Daniel Tsai)、樓宇檢查局局長Patrick O’Riordan、經濟及勞動力發展辦公室主任Anne Taupier、小商業辦公室主任湯凱蒂(Katy Tang)、民政及移民辦事處主任Jorge Rivas,以及康樂及公園局、規劃局的代表。
中華總會館總董余健峰及通事李殿邦、中華總商會會長劉運方、華埠街坊會主席李兆祥、華埠商人協會會長李雷綺華、華埠商戶聯會會長邵旗謙、華埠歷史文化協會羅玉堂伉儷,以及眾多小商戶和居民代表踴躍發言,提出建議。
處理遊民問題 定會充份協商
對於庇護中心可能選址華埠的傳聞,居民擔心會影響社區治安與日常生活。羅偉市長表示,全市新增庇護床位的規劃仍未最後落實,若涉及華埠,一定會與社區協商並保障安全。他強調,必須解決藥物濫用與無家可歸問題,並確保華埠公共空間如花園角的安全。
警察局代理局長葉培恩則承諾,加強中央警署巡邏力度,並明言「亞裔仇恨犯罪將是優先處理事項,絕不容許出現對亞裔的暴力與歧視」。
羅偉指出,市府大幅興建可負擔房屋,所有新建項目將至少提供15%單位作為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市府計劃在日落區推動後院加建附屬住宅單位(ADU),並透過債券籌資建造更多住房。他透露,目前全市已有3.2萬個可負擔單位,目標是在未來增至8.2萬個。
採取有效措施 紓解商戶困擾
針對小商業的困境,經濟及勞動力發展辦公室主任Anne Taupier與小商業辦公室主任湯凱蒂表示,將透過世界盃等大型國際活動吸引遊客,加強宣傳餐館與各類商舖,並提供經費支持社區活動,以促進華埠經濟復甦。羅偉同時宣佈,華埠即將迎來「鬼節」、當代藝術節與萬聖節等活動,市府將投入更多宣傳與許可制度改革,協助商戶重振生意。
不少商戶反映簾蓬審批程式過於繁瑣,影響營運。樓檢局長Patrick O’Riordan回應稱,市府已簡化流程,並在8月22日前遞交申請者可免費獲得許可。對於長期困擾的塗鴉問題,工務局局長Carla Short建議商戶收到通知後立即聯繫工務局,會因地制宜提供解決方案。葉培恩也呼籲受害商戶報警並保留證據。
改善衛生環境 維護良好市容
垃圾問題同樣備受關注。華埠商戶聯會會長邵旗謙提議設立「非法垃圾集中點」,並安排每天早晚定時清運,以減少紙板、廢棄木板及舊傢俱隨意堆放。他表示:「不嘗試就不知道效果,我們希望工務局能考慮此方案,改善街道環境。」Carla Short回應,已與相關部門研究集中點的可行性,將盡快提出方案。
士德頓街的無牌小販問題引起強烈反彈。商戶批評非法攤販販售螃蟹、生肉及食用油等,既未經檢驗,也衝擊守法商戶。他們指出:「合法商戶繳交租金、稅務、牌照與水電費,還要接受衛生檢查;非法小販卻零成本經營,這極不公平。」商戶並警告,若因不合格食品引發食源性疾病,將重創華埠聲譽。
衛生局長蔡維衡承諾,將與工務局與警方合作,加強檢查與執法。葉培恩也表示,中央警署會加派警力協助清理非法攤販,確保社區安全。
堅持庇護政策 確保社區安寧
對於部分移民因聯邦政策限制而難以獲得醫療保險與糧食券,蔡維衡表示,市府正努力爭取保留保險與資源。羅偉強調,三藩市作為庇護城市,不會配合聯邦移民執法,市府會確保市民安全,並在校區提供穩定學習環境。
不少居民對市府表態表示肯定,但也有聲音質疑,過去承諾屢見不鮮,卻常流於口號。社區領袖提醒市府,這次應「言出必行,不要再雷聲大、雨點小」。
羅偉強調:「華埠是三藩市的心臟。保護它的清潔、安全與繁榮,不只是華埠的責任,更是全市的責任。市府將持續與華埠保持對話,確保問題獲得切實解決。」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