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遊艇旅遊潛力待釋放 業界倡優化登岸配套 泊位短缺局限發展 清理「死船」釋放空間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遊艇旅遊,近月包括香港仔避風塘擴建等細節陸續出台,各界認同措施長遠有助紓緩泊位短缺的老問題,為港帶來發展機遇。惟項目落成需時,有智庫及立法會議員建議當局遷移近岸貨物起卸區及清理「死船」,釋放泊位。業界關注若成功吸引目標旅客後,須有足夠登岸觀光及旅遊設施配合,宜優化現有西貢及赤柱的設施,並聚焦本港獨有的漁港元素,開發新旅遊點。隨着大灣區近年積極推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智庫亦建議當局簡化遊艇出入境手續,吸納新旅客。

全港約有1.25萬艘遊艇,泊位僅約4300個。
全港約有1.25萬艘遊艇,泊位僅約4300個。

 

香港仔避風塘擴建後將提供200個泊位。
香港仔避風塘擴建後將提供200個泊位。

 

全港現有約1.25萬艘遊艇,但泊位僅約4300個。針對泊位長期不足,政府在去年《施政報告》提出3大項目,包括在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前南丫石礦場和紅磡站臨海用地推動遊艇旅遊,預計合共提供近600個泊位。此外,政府聯同機管局發展「機場城市」SKYTOPIA,將設全港最大型的遊艇停泊區,料提供逾500個泊位。

資料顯示,香港仔擴建部分最快明年動工,料2030年落成;南丫石礦場將於明年下半年招標;紅磡項目有望於2035年完成;SKYTOPIA遊艇港灣首期項目則預計於2028年完成。

遷移近岸貨物起卸區

遊艇公司東主Ken預期,環球經濟數年後復甦,料本港新登記遊艇及訪港遊艇數量將增加,其中SKYTOPIA可疏導來自深圳灣及珠海的遊艇旅客,但其餘工程落成需時,憂泊位不足持續限制行業發展。

上月底,經民聯發表《發展香港遊艇產業研究報告》提出多項建議,期望打造本港為大灣區遊艇中心,認為發展遊艇旅遊及相關產業有利本港經濟,預料可為本港帶來45億元收益。對於業界希望短期內增加泊位,經民聯文體旅事務委員會主席陸瀚民指,目前本港避風塘主要供作業船停泊,但有不少「死船」長期佔用泊位,靠近市區、陸上交通便捷的香港仔及銅鑼灣避風塘,更出現泊位飽和情況。

陸建議,當局加強打擊避風塘內的閒置「死船」,並考慮將市區避風塘內的作業船搬遷至其他地點,騰出泊位供遊艇使用,相信可短期增加遊艇泊位。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亦指,不少海濱用地被用作貨物起卸區,與周邊商業區及旅遊設施格格不入。他舉例,油麻地避風塘毗鄰西九文化區及九龍站商業區,擁有2公里海岸線,但市民及遊客無法使用;觀塘避風塘鄰近郵輪碼頭及觀塘、九龍灣商貿區,卻未能發揮旅遊和經濟的協同效應。

葉建議,當局應把上述地點改為海濱旅遊用途,除改建成遊艇泊位,亦可開放海濱空間,吸引市民及遊客。

業界籲開放更多海濱空間

對未來10年內將新增1100個遊艇泊位,香港遊艇業總會主席周基倫認為,有助行業長遠發展,但同時關注本港是否有足夠登岸配套設施。他提到,漁港風情與多樣性地貌,均是本港外島常見特色,若能讓旅客登岸觀賞漁村風光、地貌,看看日落之餘,亦可以吃過午餐、飲杯咖啡,將是具吸引力的旅遊體驗。

香港遊艇業總會主席周基倫指,西貢和赤柱設基礎旅遊設施,適合做遊艇登岸試點。
香港遊艇業總會主席周基倫指,西貢和赤柱設基礎旅遊設施,適合做遊艇登岸試點。

 

周續指,赤柱大街、西貢市中心皆為近岸且發展成熟的地點,具備餐飲、漁港歷史底蘊及旅遊配套設施,但兩者缺乏遊艇泊位或登岸設施。他建議當局以上述兩地作試點,增建遊艇登岸設施,方便旅客登岸,並觀察成效,盼未來發展更多同類景點。

對前南丫石礦場的開發計劃,Ken指位置偏遠,要好好連結島上既有設施。他指,石礦場與雲集海鮮食肆的索罟灣相距甚遠,「若旅客需先停泊遊艇,再乘接駁艇前往用餐,過程太轉折,恐減低意欲。」他建議,當局於索罟灣設置遊艇停泊設施,方便旅客直接登岸。

紅磡站臨海用地擬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
紅磡站臨海用地擬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

 

紅磡站臨海用地,未來也將興建遊艇泊位及娛樂設施。周基倫認為,該址靠近著名旅遊熱點星光大道,可將遊艇旅客引流至尖東一帶商場,帶動零售及娛樂經濟。身兼旅遊業策略委員會成員的南區區議員梁進則指,紅磡遊艇停泊區大型泊位不足,建議當局增加相關設施。他亦關注是否具備足夠的登岸旅遊配套,認為應增設具本港獨特歷史的旅遊設施。

簡化出入境手續吸新客

就香港仔避風塘擴建工程,有指當局擬將遊艇停泊設施連結海洋公園及園內酒店,冀產生協同效應,但梁進指,與香港仔避風塘僅一灣之隔的深水灣及淺水灣,亦屬本港知名旅遊點,若能於淺水灣增設遊艇登岸設施,讓旅客可直接登岸,將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體驗。他續指,若落實相關計劃,當局亦要及早在淺水灣增設岸上餐飲及其他旅遊配套設施。

智庫促簡化遊艇通關及申報流程。
智庫促簡化遊艇通關及申報流程。

 

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是近年另一重點議題,亦有助推動「北艇南下」和「港艇北上」。葉文祺指,目前訪港遊艇進入本港水域後及離開前24小時內,船長須為所有船員和乘客辦理出入境手續,並向海事處申報,對有意即日往返或採「一程多站」模式的遊艇旅客吸引力不足。他建議,當局可選定1至2個遊艇碼頭實行「定點停靠,就近聯檢」政策,鼓勵旅客前往周邊城市短途旅行,帶動「一程多站」旅遊。

經民聯亦建議簡化遊艇的出入境程序,落實「定點停靠,就近聯檢」安排,容許遊艇完成入境手續後可自由航行,並發出臨時簽證給船上配備的小艇,方便其在港自由航行,並容許持有國際認可牌照的船員,經簡單程序申領暫時駕駛許可。

維修界人手不足 憂「港艇北上」加劇行業萎縮

港府積極推動遊艇旅遊,加上內地亦發展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地區人士關注,未來若有更多遊艇訪港,本港的維修服務能否應付。有業界人士指,短期租約及人手短缺窒礙行業發展,憂慮「遊艇自由行」落實後,更多遊艇選擇北上維修,恐令本地行業加速萎縮。

去年12月,香港仔深灣道發生船廠火警,焚毀多間船廠。南區區議員梁進指,香港仔避風塘本已擠迫,加上火警隱患,希望擴建計劃除增加泊位,亦制訂火災及緊急事故應對機制,並預留航道支援消防救援。他預期,隨避風塘擴建及各項目落成,加上「粵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中外訪港遊艇將增,本港須提供足夠維修服務。

亞洲遊艇廠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Rollei認同,擴建工程有助緩解泊位短缺問題,但亦憂慮人手不足,難以應付維修需求。他指,全港約有50間船廠提供遊艇維修服務,其中香港仔佔近30間,屬行業重鎮,惟長年人手不足,「月薪2至3萬元只能聘請學徒,學師時間長、升師傅慢,留不住人。」據了解,已有業界聘請外勞紓緩問題。

去年底,香港仔避風塘發生大火,多間船廠被焚毀。
去年底,香港仔避風塘發生大火,多間船廠被焚毀。

 

船廠短期租約添不穩定性

Rollei亦指,短期租約是行業發展的最大阻礙,提到其船廠去年亦受火警波及,惟因租約為每季延續,不敢投放大量資源修復,憂不獲續租將血本無歸復。他稱,目前船廠租約由每季到每年續租不等,營運船廠涉及數百萬元投資,短期租約增添不穩定性,業界需步步為營。

「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正積極發展,Rollei擔心或對本地業界帶來衝擊。他指,內地船廠的功藝與外國仍有距離,但足以應付一般維修及大型裝修;本港船廠強項則在於遊艇內部裝修及設計技術。他補充,內地維修費用較本港便宜40%至50%,相信若通關手續打通,「港艇北上」將更為普遍,不少艇主或會順道於內地完成噴油等工程,影響本港生意。

他續指,即使屆時「北艇南下」數量增加,預期僅在港進行基本維修或檢查,大型修理仍傾向回內地處理,認為本地行業實際受惠有限。

梁進則相信,訪港遊艇增加,將帶動維修相關行業發展,期望「做大個餅」,吸引更多人入行,長遠解決人手不足。

記者:關英傑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