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購房通」似乎勢在必行,大家準備好未?筆者不敢說「購房通」100%會推出,也不敢說100%會提振樓價。但還是那句,若不打算移民,又不打算長期和家人同住,有能力的話,現在買自住樓,並非壞主意。
「購房通」之母,應該是身兼全國人大常委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年初她出席全國兩會時,提出了此構想。李小姐乃是有腦之人,公開講話必然經過深思熟慮,不會貿然提出不切實際的方案。而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曾透露,會研究相關事項(雖然沒有特別提到「購房通」的名字)
「購房通」關鍵在資金調撥
「購房通」是甚麼東西?其實就是方便內地資金在香港買樓。內地人在香港買樓,一直存在。自2000年代中期,內地買家角色更重要,似乎也是當年樓價上升的主因之一。後來由於樓價升勢過急,不少本地居民不滿樓價難以負擔,政府推出了各種「辣招」,希望控制樓價,也限制非本港居民買樓。出招初期,並不見效,樓價照升。但後來香港經歷社運以及疫情,也有移民潮,樓價由高位回落。然後政府「撤辣」,但暫時仍未見樓價反彈。
內地人在香港買樓限制已不多,那麼「購房通」有何特別?關鍵是資金調撥。
由於內地實行匯率和資本帳管制,對資金進出(特別是流出)實施了不少限制,內地人要將境內的人民幣,換成港元在香港買樓,其實並不容易。以往有不少灰色地帶,內地政府可能也是「隻眼開隻眼閉」,但近年不少灰色地帶都已經消失。簡單來講,內地人即使有錢,但想在香港買樓,也並不容易。
內地政府最擔心有人借買樓之名,非法走資。「購房通」正好就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滬/深港通、債券通
「購房通」的構思,明顯是參考「滬/深港通」和「債券通」。「滬/深港通」推行十多年,廣受好評,也帶旺了港股市場。而「滬/深港通」的特點之一,正是「資金閉環」。簡單來講,內地資金可以轉成港元,然後買港股——但在沽出股票時,港元資金並不能調走,只能換回人民幣,返回國內。如此設計,就杜絕了「假買股真走資」。
「購房通」的構思也是一樣,所有資金會在系統中閉環操作,即使沽出物業,資金也不會外流。
為何現在才有人提出「購房通」?很簡單,首先是因為樓價回落,不少業主成為負資產(雖然暫時不見斷供潮),而樓價下跌也影響了消費能力和情緒,無可避免地間接拖累了香港經濟。
更重要的是,政府面臨財赤。一直以來,政府頗為依賴賣地以及相關的收入(例如印花稅)。樓價下跌後,政府收入大減。節流措施總有個譜,最後是杯水車薪。至於開源?也不是如此容易。在經濟增長不強下,調高利得稅或薪俸稅,可能會「趕客」,令企業和人才外流,而也可能因加得減。
其他稅項呢?去年開始港股反彈,港府的印花稅收入增加不少,可是始終還是不夠填補財赤。況且港股的印花稅絕不便宜,不少意見認為印花稅令港股競爭力不及美股。短期內印花稅不太可能下調,但上調的空間也不大。
至於銷售稅方面,早早已經有人提出要引入,畢竟絕大多數地方都有此稅項。可是之前每次提出開徵,都面對重大政治阻力,而以前樓市興旺,政府也無必要「硬推」銷售稅。但現在到政府財赤,同時間零售市場卻很疲弱,政府絕不可能現在開徵銷售稅。
穩住樓價助滅赤及振經濟
所以,喜歡不喜歡也好,要解決財赤,甚至希望經濟復蘇,講到尾還是要穩住樓價。
「購房通」聽落如此美好,會不會有阻力?會的。皆因樓市和股市不同,樓市對民生影響大很多。前特首梁振英也公開表示對「購房通」相當有保留。他的理據也很簡單:若樓價再升,很多港人就買不起樓,問題又回到十幾年前。
梁先生的擔憂,絕對合理。不過相信梁先生也同意,樓價升有人愁,樓價跌也有人愁。如何「中間落墨」,就考驗現任(或下任)特首及管治團隊的智慧了。筆者傾向相信,「購房通」定會成事,只是在細節上有不少微調空間。若小心處理,應該可以令樓市慢慢回穩,而不是急升。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純追低估值易墮「價值陷阱」 揀股睇現金流 李聲揚:負債高、盈利不穩要避開
同場加映:10大鐵路屋苑呎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