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衞生防護中心今日(8日)再公布一宗新增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確診個案患者居於葵青區石籬一邨;另一宗可能個案則居於東區西灣河街。截至今日下午5時,本港今年累計錄得5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均屬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
66歲婦佛山探親12日
確診輸入個案為66歲長期病患女子,居於葵青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24日至8月5日,獨自到廣東省佛山市探親,但未能記起曾否被蚊叮。她於8月6日起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並於昨日(7日)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並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她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呈陽性反應。
石籬邨居民:暫時不讓子女落公園玩
《星島頭條》記者晚上到石籬一邨街訪,居民周先生表示,由於內地有不少個案,該邨亦有一宗,會有些擔心,希望當局加強滅蚊工作;個人措施方面,他指會盡量清理積水,外出時噴蚊怕水,減少前往草木較多的地方。他又指,連日下雨後,公園也有不少蚊蟲,因此暫時不讓年幼子女前往玩耍。





22歲女曾到3國 報稱馬達加斯被蚊叮
可能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2歲女子,居於東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16日至8月4日外遊(7月16日至28日:馬達加斯加;7月28日至8月3日:毛里求斯;8月3日至4日:馬來西亞),並於8月4日返抵香港。她報稱在馬達加斯加旅遊期間曾被蚊叮咬,自7月25日起在馬達加斯加出現發燒、頭痛及多處關節痛,於7月30日起四肢出疹,她回港前已經退燒。她回港後,因關節痛於8月4日到東區醫院急症室求診,翌日(5日)入院接受治療,8月7日出院。
或屬已康復個案
該女子於8月4日採集的血液樣本對核酸檢測呈陰性反應,而於8月5日採集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今日證實對基孔肯亞熱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呈陽性反應,顯示個案可能屬於已康復個案。中心認為病人在返港時已對蚊子不具傳染性。中心會安排病人於下周再抽取血液樣本作第二次抗體檢驗,如樣本中基孔肯亞熱病毒的抗體滴度比第一次的樣本高出超過四倍,可視為確診個案。
葵青區累計兩輸入 醫生教睇邊區高風險
葵青區至今累計有兩宗輸入個案,分別居於青衣曉峰園和葵涌石籬一邨。據食環署監測,上月區内葵涌、荔景、青衣南及青衣北4個分區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分別為16.2%、13.9%、5.4%及15.5%,按月均呈上升趨勢。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葵青區暫時只錄得零星輸入個案,將來是否出現本地傳播個案,要視乎患者受隔離前的活動,以及區内蚊患情況,「確診前5天四圍走,被蚊咬,傳播風險就高。」他指,基孔肯雅熱並非致命疾病,大部分患者可自然痊癒,居民無需過分擔憂,「做好基本防蚊,風險暫時都不是極高水平。」
林緯遜補充,參考過去登革熱情況,基孔肯雅熱個案有機會在不同地區出現,「大家都要小心,不只是葵青區。若然要參考哪些地區風險較高,反而是誘蚊器指數較高的區域。一些高指數但沒有個案出現的區域,不代表不是高風險。」翻查資料,上月馬灣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達24.4%,超過20%警戒水平;藍田及秀茂坪、元朗市中心、葵涌、啟德北及青衣北5個分區指數亦達15%以上。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環境、病徵顯著度、病人警覺性等,都影響個案會否主動求診,以至本地傳播風險。他解釋,基孔肯雅熱病徵之一是發燒,惟15至20%個案在潛伏期後,病徵依然輕微,甚至沒有病徵,認為社區一定會有走漏個案。
相關新聞:
基孔肯雅熱︱食環署強化控蚊擴至蚊患指數10%區域 馬灣指數上月高於警戒水平
基孔肯雅熱︱再增3宗輸入個案 涉79歲婦及一對父子 分別居鴨脷洲利東邨、青衣曉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