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近日暴雨、黑雨連場,多區都出現水浸。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在惡劣天氣下提高警覺,保持個人及環境衞生,預防感染類鼻疽,並特別提醒高風險群組,包括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在颱風或暴雨後應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減低感染風險。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類鼻疽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類鼻疽伯克氏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的黏土。人類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尤其是經皮膚損傷/傷口、吸入受污染的微塵/水滴和飲用受污染的水而受到感染。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弱人士有較大機會受感染。
高風險群組應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在颱風或暴雨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





因應近期本港受颱風以及連日暴雨影響,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再次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盡量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屬風土病截至昨日錄得8宗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指,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截至昨(8月4日)錄得8宗,去年共錄得23宗個案。至今包括於颱風及暴雨後所進行的監測結果未有出現異常情況,而食水水質監測的結果亦一直符合香港食水標準。
中心發言人解釋,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可以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而傳播。類鼻疽的病人可出現局部感染,例如皮膚膿腫、肺炎、腦膜腦炎、敗血症或長期化膿性感染。視乎感染的部位,類鼻疽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呼籲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以接受適切的醫學診斷和治療。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回覆《星島頭條》指,爆發類鼻疽的風險會因兩大因素而增加,一是當細菌從土壤底部上升至地表,並且被風霧化;二是被大雨浸透的土壤中的細菌,可能會透過配水庫的細微裂縫而滲漏至水中。他指出,因市民外出時只能戴口罩防預,故前者的風險很難預防,而後者則只能透過充分氯化水源降低風險,尤其是早前曾有多宗爆發的深水埗供水系統更要留神,「若兩項控制措施做得不好,出現類鼻疽病例數字或因而上升」。
市民應採8項措施預防感染
中心提醒市民應採取以下措施預防感染: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進行有機會接觸土壤或泥水的活動時,穿著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 高風險人士如不能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應佩戴口罩和手套,並穿上水靴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注意食物衞生,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及
- 外遊人士可透過戶外水上活動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減低受感染的風險。
暴雨後需警惕多種傳染病
除類鼻疽外,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指,暴雨後亦會增加多種傳染病風險,如雨後積水變多,會增加蚊媒疾病,如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傳播,「尤其是深圳等鄰近的內地城市亦是天雨連綿,有可能加劇蚊媒疾病傳開」。另外,文獻顯示暴雨也有機會增加退伍軍人病傳播,「退伍軍人桿菌常見於舊樓、冷卻水塔等環境中,若平日未做好清潔,在風雨下或被揚起吸入;且暴雨也有機會影響水塔的冷卻系統,導致菌種更易滋生」。
另外,鈎端螺旋體病也值得關注。曾祈殷指,這種人畜傳染病可感染多種動物,如老鼠、狗等,受感染動物的尿液等可污染水源、土壤和食物,在大雨後的洪水中亦有利傳播,「此外在暴雨中人們常澗水而行,若皮膚上有傷口,也會增加感染破傷風菌的機會」。他續指,腸道疾病如霍亂、痢疾等也易在暴雨後傳染,「主要是因食水在山洪暴發後易受污染,或食物被污水浸過等,香港機會較低,但到鄰近曾有暴雨區域,如北上旅遊時也要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