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昨日再次迎來大型暴雨,黑雨警告生效大半日,天文台錄得8月份單日最高雨量紀錄。從訊息發放角度而言,天文台早在前日傍晚已預警周二會有大雨,市民可及早準備,加上發出黑雨時間在上班時間之前,縱使多區有水浸,但市民不至於大失預算。縱觀全日,有議員認為天文台訊息發放有進步,不過政府未有發出「極端情況」,就再引起另一番討論。
近期黑雨連連,7月29日的一次,天文台在約一小時之內「黃轉黑」,加上正值上班人流高峰,遭到質疑。天文台事後解釋,當時雨帶是低壓槽所致,且是「本地生成」,反應時間較短。
事隔一周,昨日黑雨的雨帶是由西南氣流引致,據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解釋,由於氣流由西向東移,可預測性較高,有條件及早預警。加上今次暴雨全港受影響,免卻了「新界人被忽略」的網上爭議。





「災後」狀況方為最重要準則
不過昨日社會關注點,落在為何不發出「極端情況」全日停工。「極端情況」是獨立於天文台天氣警告系統之外,理論上是由領導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負責。他昨日發帖呼籲僱主採取情理兼備方式,彈性處理工作安排,沒提及督導委員會有否召開會議。
「極端情況」設立源於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市面狀況惡劣,但由於當時已「落波」,大批市民要在惡劣環境下上班。自2019年成立至今,只在前年9月「世紀暴雨」當日用過一次,當時黑雨持續至下午3時,但由於政府同日凌晨已發出「極端情況」並整日生效,即使黑雨除下,停工停課及公共服務停止的安排,都採用黑雨標準。
有熟悉相關政策人士向筆者指,「極端情況」由始至終只是「Plan B」,若天災過後市面情況太惡劣,市民上班有實際困難,即使已除下風球或黑雨,照樣可享有惡劣天氣下的停工安排,所以只要黑雨仍生效,根本毋須發「極端情況」。他直言「極端情況」不可能有完全客觀標準,是政府視乎整體狀況的政治決定,須保留一定靈活度。
昨日天文台處理訊息發放時,採用打風時的標準,按時更新黑雨「至少維持至何時」,再預先公布「降級」的時間。勞工處指引下,取消黑雨距離下班時間少於3小時,僱員不用回到工作崗位,因為5時才取消黑雨,亦避過了大部分爭議。
工聯會鄧家彪表示,「極端情況」發布真正關鍵是災後狀況,當政府發現或預期天災造成的廣泛破壞,影響會一直延伸至極端天氣完結後,就需要發布,這在《僱傭補償條例》下亦有法律效力。以前年暴雨為例,當時鐵路設施受損、道路受阻、商場水浸等,縱然下午停雨,也需時清理災場,大部分工種都不適合即時上班。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劉國勳認為,不論「極端情況」或暴雨警告,最重要目的是提醒市民注意安全,讓勞資有機制處理工作安排。他認為今次天文台訊息發放上有進步,已提前一段時間預告大雨及黑雨信號維持時間,「唔係話轉就轉」,讓市民有足夠時間準備。
政府發言人指,若天災帶來極端而廣泛影響,如大規模停電、廣泛地區水浸、公共交通服務嚴重受阻等,政府會按市面實際情況及其他影響市民有效復工的狀況,考慮作「極端情況」公布。
天文台近日暴雨警告「升級」時,一般先預告「是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視乎雷雨區發展」,但預告時間有時只有短短數分鐘,結果是當傳媒轉述有關消息時,紅雨已經發出,造成時間差,看來仍有改善空間。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