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絕大多數人才家庭無落戶香港 僅拿身分證後全家返內地 社會不能出現類似「雙非嬰」不確定性

繼日前發文形容「高才子女申大專資助學額須居港兩年」是德政,強調香港要對香港人有承擔、人口政策「易放難收」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今日(5日)再就人才入境計劃發文,直指過去5年,全港私人樓宇的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在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梁:政府應避免重蹈「雙非嬰」的不確定性

梁振英認為,對香港人和內地人才負責,香港要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面對這些問題,避免重蹈「雙非嬰」時期的不確定性。他強調「社會要穩定,不能有太多太大的不確定性」,政府的責任就是要服務市民,做好包括教育、醫療、住屋等配套的規劃,而這些規劃都以人口為依據,因此每個政府都有長期的人口規模和結構變化的預測。

相關新聞:高才子女申大專資助學額須居港兩年 梁振英稱德政:要對港人有承擔 人口政策易放難收

梁振英直指過去5年,全港私人樓宇的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在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
梁振英直指過去5年,全港私人樓宇的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在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

 

梁振英相信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梁振英相信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梁振英認為,對香港人和內地人才負責,香港要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面對這些問題,避免重蹈「雙非嬰」時期的不確定性。
梁振英認為,對香港人和內地人才負責,香港要客觀、認真和科學地面對這些問題,避免重蹈「雙非嬰」時期的不確定性。

 

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已有22萬名人才及其家人來港,遠超原定目標。
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已有22萬名人才及其家人來港,遠超原定目標。

 

他認為若預測有一半人才將來港定居,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土地供應與房屋建設規模,加強造地建屋的力度。
他認為若預測有一半人才將來港定居,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土地供應與房屋建設規模,加強造地建屋的力度。

 

煞停雙非產子正因無人口預測能力 亦缺承擔能力

他舉例指,過去「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不僅令本地孕婦難以預約分娩病床,更導致北區母嬰健康院人滿為患,令本地媽媽避之唯恐不及,連帶影響幼稚園學位供應。「雙非嬰」出生後大比例返回內地,但隨時可能再次移居香港,造成社會政策規劃上的高度不確定。梁振英回顧自己2012年當選特首後,尚未就任已下令叫停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正是因為當時的香港既無人口預測能力,亦欠缺承擔能力。

相關新聞:人大代表提「購房通」助內地資金買港樓 梁振英有保留:首要服務對象一定是香港居民

過去五年私樓每年新增住戶不足兩萬 說明僅為取身分證

他提到,近期政府公布,截至今年6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接獲50萬份申請,當中33萬宗已獲批,已有22萬名人才及其家人來港,遠超原定目標。然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2024年底統計,本港仍有約5.7萬個空置私人住宅單位,而過去五年私人樓宇每年新增住戶不足兩萬,顯示大部分人才家庭未真正落戶香港,而是取得身分證後返回內地。

高才人數甚至比雙非嬰更多

梁振英質疑:「這些人什麼時候會來港?他們的家庭結構如何?對教育、醫療、住房等社會資源的實際需求有多大?」他指,目前政府對此缺乏精確掌握,情況類似當年的「雙非嬰」問題,甚至規模更大。他認為若預測有一半人才將來港定居,政府必須重新審視土地供應與房屋建設規模,加強造地建屋的力度。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