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預告,香港經濟持續轉型升級,上升勢頭可望持續。政府統計處今日(31日)公布今年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3.1%,略高於第一季的3.0%。此外,今年六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01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0.7%。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則按年下跌3.3%。
私人消費開支較上年同期上升1.9%
私人消費開支終止連續四季跌勢,第二季按年實質上升1.9%,首季則錄得1.2%跌幅。政府消費開支按年增長2.5%,較首季的0.9%加速。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按年升幅擴大至2.9%,首季為1.1%。
貨品出口表現強勁,按年實質增長11.5%,較首季的8.4%進一步加快;貨品進口亦升12.7%,高於首季的7.2%。服務輸出增長7.5%,略高於首季的6.3%;服務輸入升7.0%,首季為4.7%。經季節性調整後,第二季GDP按季實質上升0.4%。
經濟韌性強 外圍風險仍存
政府發言人指出,第二季經濟受出口強勁及本地需求改善帶動,繼續穩健擴張。外部需求受美國關稅措施暫時有所緩和「搶出口」效應推動,貨物出口增長加快。服務輸出則受惠於訪港旅遊業、跨境運輸及金融活動活躍。私人消費在市場回穩下恢復增長,投資開支亦隨經濟擴張上升。
展望下半年,發言人認為亞洲尤其是內地經濟穩步增長,加上政府刺激措施,將繼續支持本港經濟。然而,外圍不確定性高企,包括美國重徵關稅、減息步伐不明朗,以及「搶出口」效應消退等因素,可能影響未來表現。





6月網上零售額增8.4% 上半年總銷貨量跌4.7%
6月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佔總銷貨額的8.5%,臨時估計為25億元,按年上升8.4%。不過,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業網上銷售價值的臨時估計則按年微跌0.4%。
扣除價格變動後,6月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按年下跌0.3%。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按年下跌4.7%。
傢具及固定裝置銷貨價值大幅下跌16.3%
按零售商主要類別分析,與去年6月比較,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的銷貨價值按年上升6.8%,其他未分類消費品亦上升7.2%。藥物及化妝品、百貨公司貨品分別上升6.0%及5.7%。
另一方面,服裝銷貨價值較去年同期按年下跌4.3%,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下跌9.3%,傢具及固定裝置更大幅下跌16.3%。
今年第二季經季節性調整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較第一季上升0.3%,零售業總銷貨數量的臨時估計則上升2.7%。
政府發言人表示,零售業近月漸趨穩定,就業收入上升、股市暢旺,加上政府推動旅遊業和盛事項目,將為本地消費氣氛及零售業務帶來支持。
總銷貨價值僅升0.7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只是樂觀少少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執行總監羅振邦在網上記者會上表示,去年6月是總銷貨價值低基數的月份,過去一年經歷中央政府放寬深圳居民簽證政策,加上特區政府促進城市經濟,及啟德體育園開幕吸引更多旅客來港,但在如此多正面影響之下,今年6月份按年增幅仍只有0.7%升幅,「其實基本上與去年的低基數近乎是持平狀態,不算是個很顯著的升幅。」
羅振邦分析,受惠於政策及連串盛事活動帶動,訪港旅客人流有明顯增加,對面向遊客市場的零售類別,例如化妝品、珠寶首飾及百貨公司的生意略有改善,不過由於遊客消費力和單價較過往低,所以遊客量上升對業界有一定幫助,但未必有大幅上升。另外,由於本地消費力持續疲弱、市民花錢仍然相當審慎,同時6月並非旅遊旺季,無法透過遊客大幅帶動零售生意,一些面向本地市場的零售類別,例如面包糕餅、電器、新鮮蔬果等均錄跌幅;其中個別例如傢具及固定裝置等,同時受樓市疲弱影響,跌幅較大。
羅振邦續指,協會近日亦對會員公司做了問卷調查了解7月生意表現等。雖然去年7月屬「超低基數」月份,總銷貨價值只有大約291億元,是去年全年最低數字,惟調查結果發現,只有3成受訪公司認為今年7月生意有單位數至低雙位數增幅,另外也有3成公司表示生意持平,其餘4成受訪公司表示7月生意與去年比較下跌,跌幅同樣介乎單位數至低雙位數。他指,7月份人流雖有明顯改善,但主要在遊客區,民居商舖仍然淡靜;同時大批市民外出旅遊或北上消費令本地消費持續疲弱,加上早前香港天氣極不穩定,10號颱風等天氣亦會影響銷售,「看到今年暑假其實相對去年,應該只會是比較樂觀少少的情況。」
展望未來,羅振邦指出基於去年低基數,協會預期下半年整體會與去年同期持平,有節日帶動的月份相對而言會較樂觀,料有輕微的增長;強調零售業繼續面臨結構性租金及人力成本高企、市民和遊客的消費力疲弱等挑戰,對未來市況仍需要細心觀察。
記者 趙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