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平 香港
7月的香港先後經歷颱風「丹娜絲」與「韋帕」的影響。兩次風暴,兩種反應:一次被指反應過度,一次被讚超前部署。這種反差折射出的不僅是民意的多樣性,更啟示我們,對災害應變工作的評價,不能只看表面結果,更應理解背後的判斷邏輯與責任擔當。
先說「丹娜絲」。事前香港天文台預計降雨可達390毫米,屬於極端天氣等級。特區政府迅速應變,果斷採取宣布停課、啟動應急預案等措施。事後雨勢未如預期猛烈,便有人質疑政府反應過大。但如果真的暴雨成災、樹倒路塌,會不會又變成政府失職?在不測風雲面前,沒有一個決定是完美的。我們必須明白,預警系統是基於數據模型和趨勢推演,不是水晶球。防災預警的核心不是絕對準確,而是安全優先。政府所要承擔的,是一旦判斷失誤可能帶來的人命傷亡和公共系統崩潰的風險。在無法百分百預測自然災害變化的情況下,在預警系統發出高等級預警的前提下,寧可高估風險,也不能低估後果。停課不是錯,是特區政府負責任的表現,是對生命的尊重。
而「韋帕」的應對則顯示了特區防災體系的成熟與強大能力。這次颱風絲毫不客氣。7月20日天文台掛出10號風球,最高持續風速時速達171公里,最高陣風風速更達時速234公里,持續數小時。全港超過500個航班取消、逾10萬人受到影響,共錄得711宗塌樹、5處塌棚、7宗水浸和21宗建築物事故,以及30多人送院。但最關鍵的指標——無重大人員傷亡,港鐵、醫院、消防等關鍵基礎設施都正常運作。整個城市頂住了風暴,沒有混亂。就是因為準備早、行動快、系統穩。從預報、部署到訊息發布,一系列反應精準、果斷,將颱風對市民生活影響降至最小。但這次成功不代表前次判斷就是錯誤,只是說明每次決策都在具體條件、資訊更新和專業研判中作出,不存在一個永遠對的劇本。
不確定性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混沌原理決定人類無法精確預測一場風暴的最終強度和路徑,但政府必須在風暴還未成形時作出判斷。這就是防災的難點。這不是賭博,而是一種責任,是對幾百萬人的責任,對城市安全的責任。事實上,面對極端天氣頻發和氣候不確定性的加劇,政府的防災部署必須保持高度敏感和前瞻性。選擇停課或採取其他限制措施,背後的考量是全港幾百萬人的生命安全與社會秩序。從丹娜絲到韋帕,特區政府用兩次不同的決策詮釋了一個共同點:以人為本,安全優先。這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底線——我們不要求他們每次都賭對,而是希望他們每次都做好準備。
社會當然需要監督政府,但這種監督應建立在理解政府治理複雜性、專業性的基礎上。批評政府很容易,尤其在風過無痕之後。但必須看到,防災不是靠猜對猜錯,而是對風險作出科學的、負責任的管理。以一次颱風未造成嚴重破壞來得出沒必要防的結論,這種邏輯危險而短視。正是因為準備充分,才有可能有驚無險。
支持特區政府在防災上的穩健策略,不是盲目認同,而是認清現實、尊重專業、承擔共同責任的表現。真正成熟的社會,不會用事後之明去否定事前謹慎,不會以反應太小心來責難決策者,而是理解太小心的必要。未來仍會有風雨來襲,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對政府決策的片面責難,而是社會各方的理解、配合與理性共識。在災害面前,唯有信任與協作,才能真正築起城市的安全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