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一 美國《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2025年7月28日
余非:馬克龍承認巴勒斯坦國有無意義?英首相在親以色列上曝露了甚麼底牌?
此次談關於加沙新聞的兩件事,就是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國家地位有何作用?以及以色列允許空投物資入加沙反映些甚麼?
7月25日法國《世界報》頭版重點報導,法國將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具體情況是7月24日,馬克龍知會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表明法國將於9月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如何看待馬克龍這做法,例如影響及意義?以下一談。
首先,巴勒斯坦在1988年已經由法塔赫發表《巴勒斯坦獨立宣言》正式成立自治政府。而往後1993年有《奧斯陸協議》,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是拉賓。拉賓和巴解阿拉法有溝通、有對話,於是當時別說其他國家了,巴以雙方都互相承認。及後,拉賓於1995年遇刺身亡。之後接任的佩雷斯也承認《奧斯陸協議》。整個1990年代至中段,是當地相對平靜的六、七年。很可惜1996年內塔尼亞胡第一次執政,2006年是他第二次執政,2022年是他第三次執政,整個巴以關係在他斷斷續續執政期間轉惡,關係緊張;發展到今日,大家已有目共睹。
而在上述1990年代相對平靜的階段,聯合國成員國之中已有百多個國家承認巴勒斯坦是國家。發展至今時今日,已有140多個。值得注意的第一點是,特定於加沙戰爭階段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是哪些國家?答案是歐洲的西班牙、愛爾蘭和挪威,是2024年5月的事。談及歐洲,順便一提,瑞典、捷克、匈牙利和波蘭等更早已承認了巴勒斯坦國。 因此,法國馬克龍也只不過是僅隨上述國家之後。這便要指出第二點值得注意之處,就是法國即使於承認巴國地位上不是先行者,卻是G7中的第一個國家這樣做。
以上談了法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情況,以下談馬克龍為何要這樣做。如果從政治舉措及新聞所見,一切其實是以色列一手做成的;主要是因為以色到對加沙的封鎖早於去年已導致出現人道危機。去年4月馬克龍出訪埃及,在加沙接壤的邊境考察以色列的封鎖情況,他那時已表示今年(2025年)6月會在聯合國宣佈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誰知後來以伊發生十二日戰爭,宣佈才拖到現在。馬克龍是個猶疑不決的政客,講得出做不到,也有點志大才疏,沒有十拿九穩的執行能力,看為歐洲建軍一事便知道。剛才已點出歐洲早便有一些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相比之下馬克龍是拖字訣,想找到平衡點才出手;一如特朗普的野心,想令沙特承認以色列。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加沙戰爭打得如此慘烈,往後短期內沙特很難會承認以色列。於是在西歐民意激昂的壓力下,馬克龍這種選舉政客不可以不走這一步。
我在節目和做直播時多次介紹了加沙的種族滅絕戰爭發生以來,西歐反內塔尼亞胡的聲浪愈推愈高。西歐的知名人士、明星或社運活躍份子都站在最前緣支持加沙。加沙的大饑荒,更加是靠西歐和中東民間在網絡廣泛揭露,才引起國際關注,也引來譁然。要為西歐的民間力量點讚,這就是西歐的軟實力。我也曾指出,今年的法國康城電影節在一個項目內讓一位伊朗女導演拍攝加沙巴人女記者的紀錄片有上映空間,而且上映的場次都爆滿。看完電影的人都為已死的、電影內那名女記者起立鼓掌。出席這種首映場合的大多數是歐洲具不同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及電影人,這對支持巴人的影響既深刻也長遠。馬克龍不是慈善家,面對來自民間的力量,靠選舉和民意生存的政客要回應民間訴求。民間不但只製造輿論壓力,還透過司法程序為馬克龍政府增加壓力。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近年曾提出對以色列禁運武器的決議,這些決議沒有法律效力,只具備外交和道德意義。然而,也別說沒用,在法國,民間組織就追蹤揭露有法國公司為以色列供應武器。在加沙戰爭期間,今年(2025年)六月,他們甚至在馬賽碼頭攔截這些武器,要求法國司法部介入,調查武器是否運去以色列進行種族滅絕之用。這些就是西歐很具體的民間壓力。馬克龍最終也要表態,我認為跟整個法國及西歐民情有關。
最後,馬克龍這做法對當前的種族滅絕之戰有沒有影響?我認為主要看有沒有G7國家跟進,從而製造一定壓力,令特朗普要對猶太金主交差之餘,對以色列多耍一點手段,多做一些周旋。
第二點觀察談加沙空投物資這件事,也一看英國這位上任一年的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或譯施紀賢)。
上面談及西歐民間和中東民間力量對加沙的同情與支持。而加沙的大饑荒也是靠西方民間力量廣傳開去,從而引起世界譁然和關注!結果,7月26日的新消息是,以色列允許在加沙空投物資,也會為聯合國援助車隊指定人道走廊,準許車隊開入。訊息的詳情如下,魔鬼在細節。以色列的所謂空投,要在以色列國防部人道單位「領土內政府活動協調局」COGAT,以及以色列空軍IAF配合下才可以進行。可以想像,以色列會在文件和流程上設關卡,拖慢進度。所以作用不可能大,而準許開入加沙的車輛一定也不會多。而以色列這個公佈值得注意的是,值得細看以色列如何解釋自己這個決定。以色列方面表示,這麼做是要瓦解「蓄意在加沙走廊製造饑荒的不實說法」。這分明是此地無銀,反而側面證明加沙存在饑荒是事實;只是,這饑荒以色列不承認是自己「刻意製造」而已。法國外交部在以色列公佈可以公投前幾天、7月23日,已明確表示:加沙的「饑荒風險」是以色列封鎖造成的「結果」。總之關鍵是連以色列也得承認加沙真正存在饑荒!
以下談空投,以及英國首相斯塔默第一時間跳出來和應,他說會考慮和部署。斯塔默為何如此積極?主要是因為馬克龍表態後,同屬G7的歐洲國家英國有壓力。斯塔默表示,承認巴勒斯坦建國是可以的,但必須要是持久的和平計劃內的一部分,在整個和平計劃的討論和流程中去承認巴勒斯坦國;意思是,現在未有完備的和平計劃,所以先不承認。這擺明是拖字訣。就在馬克龍表態後,英國約220名國會議員聯署要求英國承認巴勒斯坦國。當中斯塔默所屬的工黨議員佔131名,過半數。與此同時,7月下旬英國的周末 ,有以千計人士遊行示威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呼籲要撤銷對巴勒斯坦土地的封鎖。來自英國國民的壓力,令斯塔默火速響應空投作為交差,讓人覺得他有做事、他有做事。只要記得斯塔默做過些甚麼,以及略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就不會對他有過高期望。
以下這些不是秘密,卻近日已很少傳媒提及——例如,斯塔默的太太。資料顯示,斯塔默的律師太太是猶太人。此點對斯塔默的中東政策關係會有幾大影響,大家自行想像。證之於事實是,斯塔默於2020年接任工黨領袖後 ,工黨內部對不支持以色列內塔尼亞胡政府的黨員曾進行大清洗,可以剷除的盡量剷除。此外,對前任工黨領袖科爾賓做過的成績予以壓低——因為科爾賓傾向反對以色列的做法。2023年10月,科爾賓對半島電視台表示——應該說是批評和譴責。他批評英國政客為以色列消滅加沙開綠燈。科爾賓還發表了很多鮮明地支持巴勒斯坦的言論。而工黨內這種聲音已被斯塔默清理得七七八八。如果不是馬克龍的表態、對G7國家造成衝擊,不會有131名工黨議員走出來搞上述的聯署。
回頭說斯塔默立即響應的空投。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主任專員拉扎里尼(Philippe Lazzarini)在社群媒體X平台發帖文和公開表示,空投無法扭轉日益加劇的飢荒,以色列必須解除封鎖,打開大門,保障物資安全流通,並有尊嚴地送達有需要的民眾手上。他並且表示,空投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甚至有可能殺死走避不及的平民。 拉扎里尼清楚指出:人為的飢荒只有透過政治才能解決。他呼籲以色列允許聯合國及其合作夥伴在加沙不受干擾地開展大規模行動。他表示,近東救濟工程處在約旦和埃及擁有相當於6,000輛卡車的人力物力;根本日日都在等待進入加沙的綠燈。拉扎里尼上述相當清楚的陳述,徹底反映以色列的最新公佈只是為應付國際輿論壓力而耍的小把戲。
節目結束前做總結:以7月下旬,大概可以24、25日為例,於24小時內,加沙醫院記錄到有5名兒童因飢荒和營養不良而死亡。據加沙衛生部稱,該地區因飢餓死亡的人數已增至127人,其中85名為兒童。
當前在西歐,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力量已取得突破。事實上內塔尼亞胡的外交壓力不斷加大!此外,於對內,內塔尼亞胡的貪腐案正進入庭審階段, 內塔尼亞胡前幾天以食物中毒為由避開了7月21日那次的出庭應訊,以未恢復為由不上庭。只要明白以色列政府的壓力已相當大,就會明白為何在加沙之戰仍未處理好之下,內塔尼亞胡近日又再放言不排除會再炸伊朗。內塔尼亞胡要靠不斷開戰來轉移視線。
—————————————————
UK to airdrop aid in Gaza, evacuate children needing medical care
UNRWA chief says aid airdrops a dangerous ‘distraction’, could kill starving Palestinians.
https://x.com/UNLazzarini/status/1949056410081173515
Lazzarini said the airdrops would “not reverse the deepening starvation” and called instead for Israel to “lift the siege, open the gates [and] guarantee safe movements [and] dignified access to people in need.”
—————————————————
本材料由 Chinese Information Radio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請加入成為會員, 支持良心正派傳媒。
Join this channel to get access to perk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SlgQB1BpfQTkNm_P5qIw/join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