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2025將於9月發表。特首李家超今早(27日)到紅磡,出席首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聽取市民的意見。如同過去慣例,先有台下觀眾發言時間,隨後會再分成不同小組,司局長就各政策範疇仔細聽取意見,特首亦適時給予回應。
李家超被問及多個議題,他形容做政策時宏觀與微觀都很重要,「大政策」上要看到全局,「小政策」上也要切合市民的不同需要。












施政報告2025︱市民關注「去殖化」地名有爭議
【12:13】李家超離開會場。
【11:55】市民何小姐表示,政府推動使用電動車,但充電設置缺乏,例如校園安裝充電設施程序繁瑣,期望簡化審批程序,並考慮開放設施予社區使用。她亦關注道路種樹導致行人道地磚翹起,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建議檢討樹種與鋪設物料。
退休15年的前公務員屈先生則關注政府早前提出研究將「責任制」下放,他擔心會變相成「交數制度」,影響同事工作程序以及對前線同事帶來很大壓力。他同意政策背後本身是希望提高效率,但希望過程中,局方或署方能在資源安排上靈活調動,並在承擔責任過程中彈性處理。
有市民倡推動升旗團隊、內地交流活動,強化國民身份認同與自律精神。有市民關注「去殖化」討論對「一國兩制」形象的影響,建議以推廣正面國家成就為先。亦有市民建議整合「HA Go」與衞生署系統,建立涵蓋整個人生週期的電子健康平台。
李家超回應時表示,地區人士最了解社區需要,政府會深入研究市民建議,從宏觀與微觀層面完善政策。他強調施政應以結果為本,提升制度效能並釋放公務員潛力,兼顧數量與質量。李家超又指出,青年政策須「有教無類」,支援不同背景青年發展;同時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建立歷史與文化自信。他表示,未來會加強資源配置與地區治理,強化政策執行力,並善用地區智慧,共建關愛共融社會。
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李家超認為對於香港自己的過往歷史,應該要有自信心,站高望遠、勇於面對,包括正確面對過往的歷史,「無論係好嘅歷史、或者唔好嘅歷史,都要汲取教訓」。
有市民反映創科支援可再加強
【11:30】正在大灣區創業的市民蔡先生指,收到不少朋友反映在大灣區營運,即使取得香港政府的資助,但內地政府不能確認政府資助的真偽,令內地政府無法做出相應配套,建議可由政府設立通報機制,令內地政府可以確認相關人士取得政府資助,從而考慮提供補貼政策。他指不少青年投入創科發展,惟欠缺營運場景,建議可以為青年提供營運場景。另一位大學生則表示,現時正從事創科發展,坦言自己可以進入行業,但不懂得如何發展,政府目前未向大學提供足夠資助,供學生發展科研,問到政府能否參考內地推出「專利換錢」的安排,由專家評估專利價格,並容許將專利抵押,以向銀行申請貸款,用以發展創科。
有從事航運的市民認為,政府可以多發展自動駕駛行業,並多利用國家標準,因國家在自動駕駛方面領先;市民馬先生指,在中美有不少問題下,可以推動香港作為「超級採購中心」,同時建議政府可以放寬創科申請資助的限制。
李家超表示,留意到不少市民都談及創科,強調「創科的確是一定要大力,共同發展好的範圍」,認為雖然政府推出不少政策推動創科,亦需要提供更多場景供市民應用。他又指儘管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同意創科專利融資重要。他續指,政府聽到市民希望規則拆牆鬆綁的意見,政府會細心研究,看一看哪些項目可以優先推行。
【11:20】李家超回應指,發展文創、照顧長者、支援少數族裔等都重要,又指政府希望增加房屋供應,特別是公共房屋,明白商用樓宇有壓力,政府正進行拆牆鬆綁。他坦言政府做政策是以「大政策」為先,但「大政策」必須要「落地」,所以「小政策」方面都要做,小政策需要依靠市民共同合作。他認為即使政府推出政策,市民接受程度都重要,期望市民可多想方法,形容香港只有「香港隊」,「香港隊就是市民加上大家(市民)」,「政策落地靠大家」。
【11:18】在諮詢會的第二節,即分組討論中,市民朱先生認為,政府要振興社會經濟,解決香港高昂租金和人工貴的問題,又指政府可以借鑑內地城市便民措施,由政府和地產商、品牌企業等,善用資源合作利用空置商場,採用短期租約,以低租金向品牌企業提供場地;市民馮小姐指,油尖旺少數族裔人士不少,認為可以發展廟街、重慶大廈等,讓少數族裔進行介紹,利用旅遊經濟使港人和遊客更認識他們;有大學生認為可以與大灣區推出聯票制文旅產品,串連粵港澳文旅產品,如香港電影場景、澳門葡式建築等。同時在非繁忙時間開放社區中心予藝團。
市民蔡先生則指香港樓市疲弱影響經濟,和消費市場,認為刺激樓市交投重要,問到政府在施政報告中能否提出措施支援工商舖位的市場。他又認為政府可放寛對商業樓宇的政策。





施政報告2025︱有市民反映上班繁忙「無時間識女仔」 政府出手協助可推動生育
【10:58】李家超總結第二節指,市民提及的議員範圍很廣,任何政府做政策時,在宏觀微觀層面都要照顧,除了要「造大個餅」,也要照顧每個在「餅」中分得的部分。有關少數的議題政府十分明白,而席間也有人提及發展方面,例如關心地區環境如何提升等。
【10:40】來自黃大仙區的朱先生關注低生育率問題,指現時年輕人上班時間繁忙「無時間識女仔」,建議民青局與NGO合作 ,舉辦「table for six」等活動,幫後生仔女在活動中「傾到偈」認識對方,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朱先生認為民青局辦此類地區活動不但有助增加生育率,當中也有商機,因拍拖和結婚會帶來多方面的消費。現場市民和民青局局長麥美娟在聽到相關意見後,亦與身旁官員「會心微笑」。
關注居家安老的社工鍾先生,指現時前線社工花很多時間找出獨居長者居住在哪,建議政府研究,在長者私隱方面如何拆牆鬆綁,與業界共享資訊,包括設長者數據庫,讓前線更容易找到獨居長者等真正需要協助的老人家,坦言「識揾人幫嘅長者就有大量資源、唔識揾就無資源」。
現場不少人士關注九龍海濱,有區議員倡發展時訂立長遠發展藍圖,仔細規劃,又認為應統一海濱規則,舉例現時啟德海濱是寵物友善,惟紅磡則不是,又建議放寬商業元素,讓更多餐廳酒吧等能進駐。林先生認為應加速紅磡南海濱發展,包括遊艇會及其設施,又認為打通九龍新海濱後能與港島海濱互相輝映。
關注傷健共融的洪小姐認為現時不能再用同情、施予的態度對待殘疾人士,建議公營機構帶頭試行殘疾人士實習計劃,又提出私營機構也應提供就業配額,以及政府為他們推出稅務優惠,舉辦大灣區殘疾人才交流計劃等。

施政報告2025︱李家超重遊成長地 形容回到紅磡倍感親切
【10:29】李家超總結首節指,市民的關注有多方面,歸納為幾點,其中很多都是涉及地區的,包括場地、青年有什麼參與、社區創新等。他認為在地區治理提升制度後,地區可以發揮所長,由十八區各區研究,因為各區區情不同。
至於有市民提到生育率,他形容自己非常關注,以往政府政策不提生育率,但現時政府政策有相關推動性,提出「組合拳」,不止2萬元津貼,還有退稅免稅、提早上樓、托兒服務等。
【10:19】市民黃先生建議設社區創新實驗室,適度放鬆條例,如版權、食物售賣等,讓政府可以收集數據,取得經驗後實行;市民何先生關注簡樸房會令業主增加裝修成本,繼而使租金上漲,建議政府設消費劵,予合資格簡樸房住戶,以減輕該類人士負擔,並振興經濟。另一位少數族裔幼稚園老師表示,少數族裔就業女性遇到不少挑戰,認為社會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問到政府將如何改善其環境。
從事建築業的市民呂先生提到,疫後經濟下行,令發展商減少發展新項目,令業界青年就業不足,建議政府為私人發展商提供稅務寛減或低息貸款,以及就社區建設設簡單基金,作簡單審批,令工程加快;市民馬小組問及政府能否提供啟德青年驛站部分土地,予從事藝術和教育人生進駐;市民賴先生指香港生育率偏低,建議提供免稅額和外傭補貼,刺激生育率;市民李先生表示,香港汽車維修業界面對青黃不接問題;市民王先生則問到會否增加青年宿舍單位。
【10:10】李家超指出,非常感謝市民到來出席活動,他對今日場地馬頭涌官立小學特別親切,因為他自小也是在紅磡、土瓜灣一帶長大,形容「心入面亦有激情」。他續表示,政府進行已與不同屆別人士進行政諮詢,今次來地區是希望聽到市民意見,政府是服務的「供應方」,公共政策必須聽市民意見,所以今日會「多聽,少講」,希望大家珍惜機會發表意見,不用保留。
記者:林彥汛、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