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越來越多市民透過跨境平台購買內地境內商品,除過往的淘寶外,拼多多、京東等今年先後打入香港市場,推出不同包郵優惠。不過由於法規、標準及物流等差異,令不少消費者在退換貨等方面遇上困難,引發消費糾紛。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及澳門消費者委員會今日(22日)首度聯合發出消費提示,提醒市民網購內銷商品時須加倍留神,並一同發出五大消費提示。
跨境網購︱粵港澳消委會5大消費提示重點:
法律標準有別:購前仔細核對資訊
-
港澳與內地對產品標籤、品質標準等要求不同。
-
內銷商品僅需符合內地標準,可能不符合港澳要求。
-
消費者應詳細查閱產品資料與品質標準,避免因落差產生糾紛。
運輸流程複雜:檢查商品狀況
-
跨境物流涉及多個環節(如集運倉、自提等),商品風險增加。
-
集運倉通常不提供開箱驗貨,導致責任難以追究。
-
建議選用可提供開箱或拍照服務的物流方式,尤其對貴重/易碎品。
退換費用爭議多:事前協商更安心
-
網購退換比實體購物更常見,退貨費用多由買家承擔。
-
即使商品有質量問題,商戶亦可能拒絕負責跨境運費。
-
建議購買前與商戶談妥退換條件,或選擇含退貨保險的產品。
清關免稅需留意:事先查清避免損失
-
某些商品(如生鮮食品、活體動物)屬禁止進出口物品。
-
消費者應查閱稅務與清關規定,避免因違規或超出免稅額而需額外繳費。
-
可使用內地「掌上海關」App 或瀏覽香港海關網站了解資訊。
發生糾紛:及早投訴保權益
-
妥善保存訂單與客服紀錄。
-
可先透過平台申訴,若無效可向地區消委會或使用【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平台】進行轉介投訴。
相關新聞:
石硤尾自提點結業釀亂象 鄰近店舖慘遭「零元購」?大律師解構一關鍵定奪是否違法
拼多多自提點之亂|逾100人打蛇餅等取件 街坊埋怨排隊逾句鐘嘥時間:Time is money
拼多多自提點之亂 市民紅雨之下等待取貨 須排隊近4小時、貨物堆出商場走廊 職員「做到喊」





以下為粵港澳三地消費者委員會於7月22日聯合發出的消費提示全文:
一、法律標準各有不同 核對商品信息需留神
目前港澳與內地對產品標準及規定各有不同,例如產品標籤說明、品質標準要求等各方面均有差異。由於內銷商品只需符合內地相關規定及標準,因此港澳消費者若對個別品質標準有特定要求,應在購買前仔細查閲產品的詳細資料、功能說明等資訊,有需要時可進一步查閱產品所參照的品質標準,考慮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避免收貨後引起消費糾紛。
二﹑運輸流程變複雜 必須檢查商品狀況
跨境網購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商戶發貨、內地物流運輸、集運倉代收及暫存、跨境運輸、本地派送或自取等,而集運倉一般只會檢查包裹外層包裝的完整性,並不提供開箱驗貨服務,若消費者在簽收時發現商品出現破損等問題,便可能因責任難以界定而陷入多方互相卸責的困境。因此,消費者應盡可能在運輸過程中檢查商品的狀況,若購買貴重、易碎等商品時,可優先選擇能提供開箱驗貨服務的集運倉,或額外購買「開箱拍照」等服務。
三、退換費用存爭議 提前協商確定更放心
相比在實體店購物,網購較容易出現退貨或換貨的情況,而由於內銷商品到達集運倉後的後續物流安排需由消費者自行處理,因此若決定退貨,相關費用往往需要由消費者自行承擔。即使因商品出現品質問題而需要退貨,商戶亦可能會拒絕承擔跨境運費。消費者應優先選擇提供退貨運費保險的商品,在選購有較大機會退貨或體積較大的商品時,可事先與商戶協商出現品質問題時的退款方案,在雙方達成共識後才選購。
四、清關免稅有規定 及早查清免招損
跨境網購涉及海關監管,港澳消費者在購買內銷商品時,需留意是否屬於禁止出境或入境的物品(如生鮮食品、活生動植物等),並查詢免稅範圍和免稅額,亦可透過內地海關推出的「掌上海關」應用程式事先了解相關資訊,避免因不熟悉內地政策而引致額外費用或損失。香港消費者亦可查閱香港海關有關進出口管制的網站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五、遇上糾紛及時投訴 保障自身消費權益
消費者在網購時應妥善保存訂單資訊、客服溝通紀錄等憑據。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時,可先向相關網購平台申請介入處理,若無法解決糾紛,可向所屬地區的消費者委員會或透過廣東消費投訴諮詢信息化綜合平台(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投訴轉辦平台)進行投訴。
(以上為粤港澳三地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發布的消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