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市牢記教訓促建設起應急系統

在1995年的7月12日至16日兩天,芝加哥熱浪(Chicago Heat Wave of 1995)一段慘痛歷史,給市民及全球各地執政者敲響警鐘。它是一場極端高溫天氣災難,在美國城市歷史上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社會衝擊。

芝加哥毀滅性熱浪造成700多人死亡,不少醫務人員表示死亡人數被低估了,官方統計當年的死亡人數:超過739人,多為老年人、獨居者和低收入居民。警方與醫務人員發現當年許多死者在悶熱的屋內被發現,因為他們沒有空調或不敢開空調(怕電費貴),而甚至有些老人公寓窗戶是無法打開的。

及至如今走入2025年的三十年後,芝市為保護人們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所做的努力仍然不足。當年,美國氣象台的記錄是芝加哥的最高氣溫達到 華氏106度(約41°C),但由於溼度極高,體感溫度甚至超過 華氏120度(約49°C)。

7月12日是那場災難發生30周年紀念日。從1995年7月為期五天的持續的高溫中,人們吸取了許多教訓,並被迫做出改變,包括成立了緊急管理部門。但批評人士指出,市政廳仍未能採取簡單的措施,包括為人們提供足夠的避暑場所,意即增設更多的清涼中心。他們表示,在危險氣溫上升前,需要進行更完善的規劃。此外,高溫預警未能傳達到城市中最脆弱的人群,而這些人卻無法在市政府管理的場所避暑。

在過去兩年裡,西北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了數萬個數據點,以找出哪些人最有可能因極端高溫天氣而生病或死亡,以及如何應對。他們與眾多社區成員、衛生專業人員和城市規劃人員進行了會談。

他們的目標是利用每個社區的詳細數據,精確評估芝加哥持續不斷的熱浪是否會造成壓力,使某些人比其他人面臨更大的風險。研究人員將於7月下旬向芝加哥市長布蘭登·約翰遜提交他們的研究結果以及30條建議,其中包括增設避暑中心的計劃,作為1995年芝加哥緻命熱浪週年紀念儀式的一部分。

西北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特蕾莎·霍頓聲稱,此不僅是為了拯救生命,也是為了改善生活質量。 她參與了名為「化解災害」的計劃,表示此為他們提供了信息,讓研究人員能夠主動應對極端高溫事件,而不是被動應對,這項研究的關鍵部分是讓社區成員參與。

每次在熱浪侵襲期間,無家可歸者、老年人和殘障人權倡導者都會抱怨芝加哥沒有足夠的避暑場所。而且,在炎熱的夜晚,人們幾乎沒有任何選擇可以尋求解脫,芝市的所有的清涼中心似乎只在週一至週五,早上8時30分開放到下午4時30分,但鼓勵民眾撥打311尋求協助。

研究人員指出,高溫死亡人數通常被低估。據芝加哥市政府稱,最近三年,超過1000人因高溫前往醫院急診室。儘管官方數據被認為有漏報,實際死亡人數也難以量化,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事件每年仍在持續發生。例如,芝加哥市公共衛生部門報告稱,2023年僅有一例高溫死亡病例。這項由西北大學主導的行動建議,藉鑒了去年30多位市議員向市政廳提出的在高溫期間保護無家可歸者的建議。一些倡議者表示,芝加哥可以藉鏡庫克縣緊急規劃人員的經驗,例如,他們在郊區設立了24小時開放的降溫中心。

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氣溫飆升,採取行動的必要性變得更加迫切。芝加哥有史以來最熱的夏天是在2020年,而2024年也是芝市歷史上最熱的一年。上個月,哥倫布市經歷了一波早期熱浪,這一趨勢表明,夏季初夏和夏末的白天和夜晚都將更加炎熱。對於那些沒有空調或因無力支付高額電費而不使用空調的人來說,炎熱的夜晚是危險的。在芝加哥,從6月21日的立夏開始,氣溫每天都飆升至華氏95度左右,連續多天氣溫高升,整個芝加哥籠罩在高溫中,人們走在路上就像在做桑拿。

天氣預報絲毫沒有好轉跡象
伊利諾伊州氣候學家特倫特·福特指出,天氣預報也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預測顯示,到本世紀末,極端高溫天氣將持續上升,因此像「化解災害」這樣的工作對於挽救生命的適應措施至關重要。福特稱未來幾十年氣溫上升的幅度取決於溫室氣體排放。因此,為了確保我們不會遭遇最嚴重的變暖和影響,迅速擺脫化石燃料至關重要。

問題在於約翰遜是市長否會聽取這些提案,這些提案實際上是芝市自身氣候行動計劃的產物。約翰遜預計將於15日與研究人員一起在哥倫布公園參加一場紀念1995年災難的聚會,並聽取潛在的政策解決方案。

鑒於芝市先前的研究顯示了一些趨勢,包括不同社區的氣溫差異很大。芝加哥市的研究表明,居住在西南區的人可能比居住在北區湖邊的人感受到的氣溫高出華氏20多度。去年,約翰遜的公共衛生專員奧盧辛博·伊格(Olusimbo Ige)解僱了該市極端高溫方面的頂級專家,這引發了人們對市長對氣候相關舉措的承諾的質疑。人們表示市府要幫助市內一些最脆弱族群度過極端高溫的基層民眾對此表示懷疑。雖然芝市最近在上一波熱浪期間宣稱擁有近300個降溫中心,但其中許多只是公園裡的噴霧降溫設施,或已經關閉。

天災人禍、氣候變化等因素,除了人類無法預測之外,各式不幸事件都導致災難的社會因素,在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悲劇中,這場悲劇不僅是自然災害,也是社會問題的放大鏡。研究者指出了以下幾個因素加劇了死亡人數:老年人孤立無援:許多老人沒有親友照顧,無法或不願外出。種族與貧困問題:非裔和拉美裔社區受害最重,尤其是資源不足的南部和西部社區。此外基礎設施缺乏,當時芝加哥缺乏應急降溫中心、冷氣庇護所等,芝加哥市府應對緩慢:市政府被批評低估了災情,行動遲緩。

但值得慶幸的是,依據社會學家 埃裡克·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 寫了著名著作《Heat Wave: A Social Autopsy of Disaster in Chicago》,詳細探討了這場災難中社會結構如何致命。芝加哥市府在面對當年的悲劇教訓中,促使了芝加哥市建立熱浪應急繫統;並提供避暑中心;加強對高風險人群的探訪和照顧;改善氣象預警與公共信息傳達繫統。並加強社會服務工作人員在緊急天氣變化期間,例如高溫或酷寒的冬天,派出人員向脆弱的群體社區進行挨門挨戶的去訪問與照顧。本報芝加哥訊

小朋友喜愛夏日長,泡在清涼的湖水中玩耍,樂不可支。 梁敏育攝

芝加哥河划橡皮艇,任由河風輕輕吹襲,清涼消暑氣。 梁敏育攝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