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購地政策的失衡與風險

美國政府的《全國農業安全行動計劃》,以「國家安全」和「糧食安全」為名,全面禁止中國等「外國對手」購買美國農田,甚至計劃「收回」已有土地。農業部長羅林斯聲稱此舉旨在反擊「將農業武器化」的威脅。然而細究數據與動機,這一政策與其說是防禦性盾牌,不如說是政治表演的利刃。

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數據,外國人持有的美國農地約4500萬英畝,佔全美農地總面積3.5%。其中加拿大以1530萬英畝居首(佔34%),中國僅持有約27萬英畝,佔比不足0.0003%,且近年還下降了31%。即便從軍事風險角度看,被指「威脅美軍基地」的與中國有關聯土地僅19處,國防部至今未公開任何間諜行為實證。將「中國」置於禁令核心,卻未同等限制加拿大、荷蘭等更大的土地持有國,暴露了這一政策的選擇性靶向。

羅林斯在發佈會上宣稱,「中國不應再擁有我們的土地」,卻迴避了兩個關鍵矛盾。其一,政策與農業經濟需求脫節。美國農業長期依賴外資投入與技術合作,中國企業在化肥、種子等領域投資為地方創造就業,例如中資玉米加工廠項目曾為北達科他州帶來7億美元投資。一刀切禁令將切斷資本流動,加劇農場主融資困境。

其二,聯邦與州權矛盾。目前26個州已立法限制外資購地,但標準混亂。佛羅里達州禁止中國公民在軍事區購地,蒙大拿州則將範圍擴大至「所有外國敵對國家」。聯邦禁令名義上是統一標準,實則將州這一層面的民粹壓力,升級為國家戰略,為選舉政治服務。

更令人警惕的,是政府擬「收回」中國公民持有農地的表態。阿肯色州2023年強制中資企業信達出售160英畝土地並罰款28萬美元,開創了以國家安全為名剝奪合法財產的惡例。如果上升到聯邦層面推廣開來,不僅違反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更將引發國際法爭端。中國駐美使館已警告,此舉「將經貿投資政治化,損害對美國市場的信任」。一旦主權風險蔓延開來,加拿大、歐洲投資者亦可能撤離,最終動搖農業外資在美國的基本面。

政府羅列的「威脅」同樣經不起推敲。技術竊取指控?司法部長邦迪稱調查百起「生物走私案」,卻僅披露兩名中國公民因攜帶植物病原體被捕的個案;糧食供應鏈控制?貿易顧問納瓦羅渲染「中國買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威脅豬肉供應」,卻無視美企在華市場自由擴張的事實;勞動力自給野心?羅林斯一面宣稱驅逐移民以實現「100%美國勞動力」,一面又承認需要「策略性避免衝擊糧食供應」,其「Medicaid受助者替代農場工」的設想更顯荒唐。

對一個國家而言,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無可厚非,但當前政策以0.0003%的土地持有為藉口全面封殺中國投資,實則是將農業領域拖入地緣博弈的泥沼。若真需強化安全,應精准審查軍事敏感區交易、改革1978年漏洞百出的《農業外國投資揭露法》(AFIDA),而非製造排外恐慌。當農田成為政治標語牌,收割的不會是安全,而是信任荒蕪的惡果——美國開放經濟的金字招牌,正隨鋤頭揮落而崩裂。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