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Wish.com:從百億網購神話到1%殘值賤賣

文:曾維燊
圖:AI生成圖

📉從百億估值到賤價出售:Wish 的崩壞之路

曾幾何時,你每日滑過的社交媒體,都會看到一些「奇怪到忍不住點進去」的購物廣告:貓臉面膜、雞用安全帽、USB 驗孕棒,甚至一元智能電視。這些廣告幾乎無處不在,它們背後的主角,就是曾被視為「下一個亞馬遜」的電商平台 —— Wish。

但這個一度估值高達 100 億元 的平台,最終卻以 1.73 億元 賤價賣出,幾乎從互聯網世界中消失。這場從瘋狂成長到全面崩潰的故事,不只是一次創業失敗,更是科技產業的一面鏡子。


🧠 一個工程師的宏願

Wish 的創辦人皮奧特爾‧舒茲維斯基(Piotr Szulczewski)原本是 Google 廣告部門的工程師。他利用自己的技術背景,在 2010 年創立了 ContextLogic,開發出一套演算法,能夠根據用戶的瀏覽行為,精準推薦商品。當時這類技術仍是新鮮事物,吸引風投注資達 170 萬元

Facebook 曾開出 2,000 萬元 想收購這套技術,但舒茲維斯基拒絕了。他不打算把技術賣給廣告商,而是要自己把它變成一個生意。這就是 Wish 的雛形。


💡從許願牆變身廉價市集

起初,Wish 並不是購物網站,而是一個叫「Wishwall」的產品清單平台,用戶只能瀏覽商品並「加入願望清單」,不能直接購買。但平台很快吸引大量用戶,舒茲維斯基敏銳地察覺:用戶其實喜歡無目的地滑手機看商品,猶如在 Instagram 上「視覺式購物」

他於是主動接觸大量中國商戶,提議只要他們願意壓價 10-20%,Wish 就能幫他們接觸全球客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 —— Wish 初期完全不抽佣金,只追求用戶增長與流量。

平台隨即爆紅,甚至成為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 App。2018 年,Wish 年營收達 19 億元,估值逼近 90 億元。


🪧 關鍵時刻:拒絕亞馬遜與阿里巴巴的收購

就在 Wish 發展最快的時候,亞馬遜創辦人貝索斯邀請舒茲維斯基到總部秘密會面,外界普遍認為是為了收購。隨後阿里巴巴亦提出同樣的條件,收購價格高達:

  • 100 億元

然而,舒茲維斯基拒絕了。他相信 Wish 能夠自行壯大,甚至一度定下目標,要達到沃爾瑪四分之一的銷售額。這一決定,也成為公司未來走向崩潰的轉捩點。


🔥 只靠廣告撐起的模式,終於崩潰

Wish 的商業模式從一開始就依賴大量廣告,尤其是在 Facebook 和 Google 上不惜重金投入。平台極擅長推送引人注意的古怪商品,點擊率極高,形成病毒式擴散。

但 Wish 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流量不等於收入

📌 Wish 長期虧損,甚至一度達到:

  • 負 100% 毛利(每賺 1 元要虧 2 元)

疫情時期,本應是電商黃金機會,但 Wish 的廣告支出迅速膨脹,競爭者紛紛湧入,廣告價格水漲船高。Wish 唯一倚賴的流量策略,反而變得難以維持。


🤯 品牌信任全面瓦解

Wish 不僅虧錢,還在使用者體驗上全面失敗。平台上充斥低質假貨與詐騙商店,甚至連官方都涉嫌操作假帳戶測試投訴反應。有用戶買平板電腦,最後收到的卻是一張寫着「正在運送」的紙條。

Wish 的客服幾乎不存在,退款動輒需時數月。

📌 顧客最終得出的印象是:

  • 「這不是便宜,是騙人」

當 Temu 在 2022 年橫空出世,提供更低價、更快物流、更可靠的用戶體驗時,大量用戶立即轉投。


🪦 從高峰到賤賣

2024 年,Wish 被東南亞平台 Qoo10 以僅僅 1.73 億元 收購。相比當年拒絕的 100 億元報價,幾乎是零頭。母公司 ContextLogic 雖然仍存在,但已脫離電商業務。

  • 2025 年第一季仍錄得虧損 400 萬元

  • 過去用來避稅的 27 億元虧損結餘,成為唯一的「資產」

創辦人舒茲維斯基早已退居幕後,並創辦新公司 MAGI Inc,不再涉足電商。


✍️ Wish 是警號,而非個案

Wish 並非單一悲劇,而是科技圈長期「只求成長、忽視價值」的極端體現。

他們有技術、有用戶、有資金,卻沒有堅實的商業根基與用戶信任。一旦市場風向改變,整個架構瞬間倒塌。

📌 Wish 留下的教訓是:

  • 成長不能取代營利

  • 吸睛不能代替誠信

  • 廉價不能持久吸引忠誠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