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 電動車產業的絆腳石

特斯拉工廠的機器人手臂在加州的夜色中揮舞著,比亞迪工廠以每分鐘下線一輛新車的速度運轉著,全球電動車競賽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然而美國國會醞釀中的所謂「大而美」產業政策法案,非但未能成為美國製造商追趕的助推器,反而可能成為扼殺其競爭力的無形枷鎖。該法案以「強化本土供應鏈安全」之名,對電動車產業鏈施加嚴苛的本土化比例要求與市場准入壁壘。這種看似「保護」美國產業的政策,實則拖後腿,也就怪不得馬斯克那麼惱火了。

該法案最要命的一條,當屬強制要求關鍵零部件極高比例本土採購,在供應鏈尚未成熟之際,這必將大幅推高美國企業生產電動車的製造成本。當一輛本土生產的電動車因成本高企而失去價格競爭力,消費者會如何選擇?答案不言而喻。特斯拉2023年毛利率已被中國車企超越,通用的電動車部門至今深陷虧損泥潭。強行切斷更具成本效益的全球供應鏈,無異於讓美國車企「戴著鐐銬跳舞」。

全球電動車產業的突飛猛進,源於開放競爭下技術的快速反覆運算與成本下降。中國電池技術的突破、智能駕駛方案的成熟,都受益於全球產業鏈的高效協同。而「大而美」法案築起的「高牆」,卻將美國車企隔離於全球最活躍的創新生態之外。福特CEO法利曾坦言,在電池技術等領域,福特目前「需要合作夥伴」。封閉的環境終將導致技術路線僵化、反覆運算速度放緩,使美國在下一代電池、智能網聯等關鍵技術上逐漸掉隊。

貿易保護主義的本質是讓國內消費者承擔更高的成本,換取對低效產能的庇護。一旦法案限制市場上高性價比、技術先進的車型(尤其是來自擁有成熟產業鏈的競爭者)進入,美國消費者將被迫支付更高昂的價格,面對更少的選擇。這與拜登政府宣稱的「降低美國家庭交通成本」目標背道而馳。

反觀美國試圖追趕的對象,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絕非依賴封閉保護。其成功關鍵在於以巨大且開放的本土市場吸引全球參與者,在激烈競爭中錘煉出真正過硬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術創新速度。中國目前年電動車產量已超900萬輛,佔全球60%以上,其產業鏈的規模效應與成熟度已是全球標桿。築牆自圍,只會讓差距越拉越大。

美國電動車產業要真正強大,需要的不是保護主義的「溫室」,而是開放競爭下鍛造的「鋼筋鐵骨」。政策制定者應摒棄「大而美」法案中狹隘的保護主義思維,轉向更務實的策略——比如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充電網絡、持續投入研發支援下一代技術突破、優化監管框架鼓勵創新等。同時,在確保核心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企業基於效率和成本自由整合全球優質資源,參與全球競爭。

競爭是殘酷的,但唯有直面競爭,才能真正強大。「大而美」法案描繪的產業圖景,如同一個看似安全的溫室,實則成為禁錮美國電動車未來的囚籠。解開枷鎖、擁抱競爭,才是美國重奪電動汽車產業主導權的正確態度。否則,在這場決定未來工業格局的競賽中,只會與離領跑者的位置越來越遠。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