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輸出 瑞幸直搗星巴克腹地

咖啡豆的焦香中,中國消費品牌全球化的新劇本正在紐約街頭與上海商圈同步上演。

六月下旬,亞洲私募巨頭高瓴資本悄然現身星巴克中國業務路演現場,引發市場對這筆估值60億美元交易的猜測。而就在同一周,瑞幸咖啡的藍色鹿角標誌矗立在紐約百老匯大街,宣告其首家美國門店將於6月30日開業。兩大咖啡巨頭不約而同的戰略轉向,揭示了全球消費市場格局的重構——星巴克在中國市場舉步維艱之際,瑞幸以2美元一杯的定價策略,直插星巴克家門。

中國咖啡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默洗牌」。截至去年,瑞幸門店總數突破2.4萬,以壓倒性優勢超越星巴克的7685家。曾經的教育者成了被挑戰者,星巴克在中國市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增長困境。

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營收同比下降1.4%,客單價連續八個季度下滑。面對瑞幸和庫迪主導的「9.9元價格戰」,星巴克堅守的高端定位逐漸失靈,最終在今年6月宣布冰飲和茶飲降價。

儘管星巴克中國聲明「沒考慮完全出售」,但「不排除部分股權出售」的潛台詞已說明問題。而就在星巴克為鞏固中國市場尋覓幫手時,瑞幸悄然跨越大西洋。紐約百老匯755號的門店圍擋後,瑞幸的藍色鹿角標誌與星巴克美人魚隔街相望,一場攻守易位的全球化博弈已然開場。

瑞幸進軍美國醞釀已久,其紐約首店選址暗藏玄機:百老匯店距離紐約大學僅100米,該校5000多名中國留學生構成天然客群基礎。2美元一杯的定價,不到星巴克當地均價4.6美元的一半,價格優勢如同刺向對手的利刃。

除了複刻中國市場的APP優先戰略,瑞幸還把移動互聯網「地推模式」植入紐約街頭。一方面計劃構建美國本地供應鏈,避免跨境物流對成本結構的侵蝕;一方面保留生椰拿鐵等爆款,新增燕麥奶系列和低因咖啡選項,迎合歐美顧客口味偏好。

瑞幸在美國的擴張,本質上是一場效率革命對場景經濟的挑戰。中國咖啡市場2023年人均年消費量增至16.74杯,較三年前提升84%。價格戰雖然拉低了行業利潤,卻加速了咖啡從社交符號到日常飲品的轉變。和瑞幸用9.9元培養出數億消費者的日常習慣相比,星巴克30元一杯的拿鐵便顯得格格不入。

星巴克意識到了危機,CEO尼科爾計劃通過引入合作夥伴將中國門店從8000家擴至20000家。但轉型代價巨大。2025財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國在客單價下降4%的情況下,僅靠交易量4%的增長勉強維持同店銷售額持平。用全球18.9%的門店只貢獻7.9%營收的尷尬比例,暴露了其中國業務效率短板。

瑞幸帶著中國供應鏈管理經驗出海,全球咖啡價值鏈的重構才剛起步。繼新加坡57家門店後,瑞幸在馬來西亞也啟動了三年200店計劃。而在紐約開店,是進軍發達國家市場的關鍵落子。

星巴克中國區總部會議室內,財務顧問高盛的工作人員仍在為潛在收購案準備材料;紐約百老匯755號,瑞幸員工正調試著咖啡機,準備迎接開業人潮。兩家企業的戰略轉向,映射出中國消費市場的殘酷與機遇——既能成就2年萬店的擴張奇跡,也能讓行業巨頭折戟沉沙。這場咖啡戰沒有邊界,杯中的漣漪已擴散至全世界。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