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科學家意興闌珊 中國歐洲尋找新跑道

目前美國的實驗室和大學薪資普遍高於歐洲同行,且提供更多行政支援,專業地位也較受重視。 法新社資料圖片

特朗普政府大幅收緊移民政策,並且凍結多家著名學府的經費後,開始引發專上教育界人才外流的現象,不少學者意興闌珊,相反中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地積極向他們招手,令人關注美國可能喪失過去數十年來的科研領先地位。

《華盛頓郵報》報道,除了持有簽證的外籍人才之外,本土學者也已另有打算。曾經奪得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本身在華盛頓大學執教的生物化學家貝克(David Baker)表示,本屆政府的政策導致同行「心態大轉變」,許多人原本希望終身在美發展,現在已重新考慮方向。

53歲的天體物理學家謝斯(Kartik Sheth)則說,他之前在太空總署(NASA)工作接近10年,4月與22名同事一起被辭退,失去了副首席科學家的工作,目前依然希望留在首都華盛頓,但上星期也曾飛往巴黎參加會議,順道考察當地的科研環境,必要時可以遠走他鄉。

分析表示,學術界除了預算被削、撥款凍結之外,還面對移民政策的不明朗因素,許多博士研究生都在外國出生,延續簽證時往往遇到變數,因此有人開始尋找海外工作。英國某家大學的系主任透露,近期求職的美國學者「比平常增加」,部分人甚至早已在美獲得終身教職。

據悉,美國維持科研地位的其中一個關鍵,是薪酬待遇遠高於歐洲,政府與院校也會提供更多支援,為了改變這個現象,歐盟委員會已經宣布設立5億歐元(約5.6億美元)基金,藉此吸納全球人才。此外英國也會在短期內公布方案,預料會投入5000萬英鎊(約6600萬美元),爭取組建10支研究團隊。

對於這些現象,眾院撥款委員會的民主黨首席代表德勞羅(Rosa DeLauro)批評,特朗普政府「散播偽科學、恐懼和虛假信息」,連串政策正引發「災難」,只會讓中國和歐洲漁人得利,接收大批美國科學家。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