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市場的熱潮對小市民來說,既是投資機會,也是投資市場動態的縮影。寧德時代(3750)首日掛牌上揚16%,甚至出現H股價格高於A股的畫面。港股今年接連出現幾隻明星新股,既展現資金的投資熱情,但另一方面,也見到企業融資環境的分化,這份熱情能否擴散至其他有競爭力的港股及新股上面,是一件值得觀察的事。
今年港股IPO市場可謂熱鬧非凡,例如布魯可(325)1月上市讓投資者賺近1.6倍回報,蜜雪集團(2097)3月上市同樣帶來近1.6倍的收益。對許多散戶而言,新股投資並非長線持股,筆者邊不少好友就是上市即沽的這一類,抽新股只是賺快錢、圖個開心。這種簡單的投資行為輕鬆又沒有壓力,但在市場人士的眼中卻是市場氣氛的重要風向標——只要身邊朋友持續從新股中獲利,就足以證明市場對投資的熱情,以及在港股上市可以帶來更高的估值。
散戶在新股市場賺錢,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現行的認購機制。當新股超額認購倍數夠高時,散戶可通過公開發售「搶」到原本分配給機構投資者的國際配售份額。以蜜雪集團為例,超購5,257倍觸發回撥機制,散戶最終獲配43.48%的股份,機構投資者僅剩56.52%,且五位基石投資者已預訂大部分貨源,迫使其他機構在市場上高價「搶貨」,令首日表現搶升43%。
近年券商提供的免息高槓桿孖展(融資)服務,更讓新股超購倍數輕易突破千倍,進一步放大散戶參與的熱情。
寧德時代曾升12%再破頂 David Webb警告「街貨」少
然而,市場另一面卻是小型IPO的「蚊型抽水潮」。據財經KOL兼專欄作家千頌C統計,今年有36家上市公司的集資交易不足1000萬港元,多數表示資金僅用於「一般營運資金」。這類說法雖常見,但集資額僅百餘萬,也確實難以用於實質業務拓展。
再者,維持上市地位的成本不低,主板年費一年最低消費14.5萬元、市值5億以上則22.4萬元超跳,GEM則最低消費10萬元,另外還需支付會計師、核數師、律師等費用,這些「街數」也是跑不掉的必要開支。
上市公司通告當中,有一類別是「發行人、其控股公司或主要附屬公司結束營業及清盤」,簡單來說就是清盤相關的通告,這一類別的通告在2017至2019年的疫情三年內合計只有216份,平均一年約72份;而在2023及2024年卻分別達到213及267份,2025年5月20日止有111份,一年逾200份已成為一種勢頭。
筆者認為,這其實反映了市場的兩極化現象。一方面,具競爭力的企業IPO吸引大量資金,顯示市場資金充裕;另一方面,細價股頻繁小額集資,暴露中小企業資金緊絀的困境。
去年6月份滙豐發布的《富裕投資者簡報》顯示,香港富裕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有三分之一(33%)為現金,三大愛好的投資組合中,也是以定期存款(57%)居首位,其次為股票(54%),債券以36%排名第三。
該份簡報說,近39%富裕投資者打算將逾半的手持現金(52%)用作投資,現在一年過去了,這個投資預期是否已經兌現,令筆者相當期待。
梁偉聰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