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約時報》19日發表一篇題為《未來,中國將佔據主導地位,美國將變得無關緊要》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世紀」可能已經到來,當歷史學家回顧時,他們很可能會將特朗普總統第二任期的最初幾個月確定為中國超越美國的分水嶺時刻。
文章作者為凱爾‧陳,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自稱是中國產業政策等方面的專家。文章形容「中國世紀」指中國超越美國並重構全球權力格局使其圍繞中國展開的世界。
預2030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45%
文章承認,中國在諸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比如在科技領域,中國的人工智慧技術不斷突破,像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展現出強大的實力,讓許多美國人意識到中國在這一領域已具備強勁的競爭力。在製造業方面,中國堪稱全球製造業的中流砥柱,鋼鐵、鋁、造船、電池、太陽能、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無人機、5G 設備、消費電子、醫藥原料和高鐵等產業,均引領全球。
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製造業的 45%,這一資料足以彰顯中國製造業的規模與影響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曾被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笑話的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去年在全球銷量上成功超越特斯拉,並且在世界各地積極佈局建設新工廠。2025年3月,比亞迪的市值超過了福特、通用和大眾的總和。在藥物研發上,中國同樣突飛猛進,尤其在癌症治療方面成果顯著。在工業機器人領域,2023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超過全球其他地區總和。
相比之下,美國最終可能成為一個實力嚴重削弱的國家。在關稅壁壘的庇護下,美國企業幾乎只能向國內消費者銷售產品。由於美國製造成本較高,美國消費者將只能購買質量中等、價格卻高於全球產品的美國製造商品;工薪家庭將面臨通貨膨脹加劇和收入停滯不前的問題。
前新華社記者:矛頭對準特朗普政策
不過,前新華社記者明金維在其公眾號撰文指出,如果仔細看《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就會發現作者並非單純地只是認可中國的發展成就。它本質上是以中國的發展作為「引子」,將矛頭對準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紐時》文章指出,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以關稅戰為核心的短視政策,正在嚴重削弱美國的創新根基,損害美國的長期競爭力。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危及美國公司進入全球市場和供應鏈的機會。特朗普大幅削減公共研究資金,削弱美國大學,迫使有才華的研究人員考慮前往其他國家。特朗普還希望縮減清潔能源和半導體製造等技術專案,並在全球大片地區削弱美國的軟實力。
明金維認為,對於《紐約時報》刊文稱「中國世紀」 已經到來,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切不可被其誇讚沖昏頭腦。雖然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要讓14億多人過上更富裕、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中國依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對於這篇文章,不妨「看看就好」。繼續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14億多中國人最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