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東行展示「交易哲學」

第二任期首次外訪選擇中東三國,特朗普實踐其交易哲學,一心求財,且狠批價值觀外交,這種只談經濟而不干涉別國意識形態的外交政策,難以扭轉美國影響力下降的趨勢。

特朗普以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為首訪對象,而非如其前任般選擇西方盟友,是因為中東國家有錢,且願意用錢換取美國友好,可成特朗普推翻價值觀外交,落實與全球做大交易的最佳示範。美國幾十年來外交策略,都是以推動全球民主、自由、人權的名義,輔以經濟制裁、軍力脅逼、顏色革命等手段,如今特朗普嫌這樣太麻煩,直接爭取利益。他在抵達沙特發表演說時讚揚沙特的輝煌奇跡,不是由那些喊著民主自由的全球主義者、干預主義者所創造,而是中東地區人民自己創造,藉此狠批過去很多美國總統自以為是,審判外國領導人靈魂,干預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懂的複雜社會。

之所以狠批價值觀外交,是因為特朗普蔑視這種「價值」,他認為美國在全球推廣自己的價值觀是「虧本生意」。

一方面他認為,有錢亦應由美國來賺,另一方面則歐盟要增加軍費購買美國武器,要求日本、韓國、烏克蘭等多交「保護費」。這種新外交策略有破有立,破美國虧本,要確立的是賺錢渠道。特朗普選擇中東作為交易對象,就是因為中東國家政治制度經常被西方批評為專制,而中東因石油蘊藏而擁有巨富,樂於用錢與特朗普交易,換取美國不干涉。此次特朗普訪問中東,為其交易哲學打響頭砲,向世界傳遞訊息:「跟美國做生意,美國就不會干預你們」。

中東國家富有,可用錢取悅美國,與特朗普交易,其他國家就難如中東般「慷慨」,結果還是要承受特朗普的「大棒」。經濟上,特朗普以加關稅為手段,逼各國簽城下之盟,向美開放市場、購買美國貨,否則就要徵收高關稅懲罰。政治上更覬覦別國土地、資源,現在已成功逼使烏克蘭向美國交出礦產資源控制權,還提出吞併加拿大、格陵蘭,拿下巴拿馬運河、加沙重建讓美國來等建議,且「不排除使用武力」。

儘管特朗普此行在經濟上收穫頗豐,但美國中東霸權的衰落趨勢難以逆轉。中東國家愈發追求多極化外交,美國通過「安全——經濟」捆綁維繫影響力的模式面臨挑戰。

中東之行本質是一場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交易外交」,短期內通過軍售和投資鞏固了美國與海灣盟友的關係,但在解決地區衝突、重塑戰略影響力方面成效有限。特朗普的政策折射出美國在中東的深層矛盾——既需收縮戰略重心以應對大國競爭,又試圖通過經濟手段維繫霸權,卻難以阻擋中東國家自主性與多極化趨勢的增強。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