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試過,出糧日興奮得像中了六合彩,但月底卻連杯珍珠奶茶都買不起?香港生活成本高,人工追不上通脹,理財對很多人來說,簡直像登火星般遙不可及。但說真的,理財很難嗎?今次文章我們來討論,普通香港人如何在這個城市裡,穩陣地管好自己的錢。
先問一個問題:你每個月花錢時,有沒有想過「這筆開支值不值」?普遍香港人最大的理財敵人,不是低薪,而是「即食心態」。想吃米芝蓮、想買新款手機、想去日本滑雪,這些慾望一個接一個,戶口自然很快清空。
看看數據:香港儲蓄率近年持續下跌,2024年平均家庭儲蓄率跌到只有收入的15%。背後原因?除了高昂的租金和生活費,還有消費文化的推波助瀾。網購平台推「即買即送」,社交媒體晒名牌,這些都在刺激你花錢。結果,很多人連緊急儲備都沒有,萬一失業或生病,馬上手足無措。
「50-30-20法則」
理財的第一課,不是學怎麼買股票,而是學怎麼「管住手」。試試「50-30-20法則」:50%收入用於必需開支(房租、水電、飲食),30%用於個人享受(旅行、娛樂),20%用於儲蓄或投資。聽起來簡單,但你有沒有勇氣把那杯每日必買的咖啡,換成屋企沖的即溶咖啡?
另一個方法是「自動化理財」。每月發薪後,設定自動轉賬,把10-20%的收入直接存進另一個戶口,最好是定存或低風險基金,甚至將提款卡交給親人保管。連看都不要看。為什麼?因為人性最大的弱點,就是「見到錢就身痕」。自動化能幫你把錢「藏起來」,不知不覺間,儲蓄就多了。
儲錢是基礎,但想跑贏通脹,投資還是必須的。香港人愛買股票、買樓,但2025年的市場,風險和機會並存。港股最近反彈不少,但科技股波動大,地產股又受減息預期影響,追高買入隨時「接火棒」。
每月定投指數基金
筆者建議是:分散投資。別把所有錢砸進一隻股票或一個行業。試試每月定投指數基金,例如追蹤恒指或標普500的ETF,成本低,風險也較分散。特別是年輕人,時間是你最大的本錢。
說到理財,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很多人一聽到「投資」,就想著一年翻倍,結果追逐熱門股,輸得一塌糊塗。真正的理財高手,不是賺得最多,而是輸得最少。記得巴菲特那句話:「第一條規則是不要虧錢,第二條規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
所以,別跟風,別貪心。定下長遠目標,例如10年後買樓、20年後退休,然後一步步執行。市場會波動,情緒會搖擺,但只要堅持紀律,時間會幫你把小錢變大錢。
理財不是富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的生存技能。在香港這座昂貴的城市,管好錢包,比追逐潮流更重要。下次想買新手機時,不妨問問自己:這筆錢,是花在今天的一時快樂,還是存起來,換明天更大的自由?讀者你,準備好開始理財了嗎?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