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租屋非萬靈丹 政府須正視深層貧困結構|細說燊語

沙加緬度市近日為市中心的「Monarch」項目舉行動工儀式,將原本一幢廢置工業倉庫拆卸,改建為241個可負擔單位,當中30個專供曾露宿街頭者,其餘則開放予低薪工人申請。此項目獲得州與地方政府撥款共4,900萬美元,是沙加緬度歷來規模最大的廉租屋計劃,亦是州長紐森行政命令下的第二幢「州地變居所」住宅。

廉租屋的興建固然值得肯定,畢竟在當前房價與租金飆升之下,愈來愈多家庭即使有正職收入,仍然無法負擔基本居所。透過政策手段為這批人提供喘息空間,是政府的責任。然而,當全加州對廉租屋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也須冷靜思考:一個社會若要依賴大量補貼住房,才能讓市民「住得起」,究竟反映了甚麼問題?

答案其實不複雜——這是一個工資停滯、房價失控、經濟分配日益失衡的社會現實。廉租屋之所以「廉」,不是建築成本奇低,而是因為社會以公共資金為租客「補差價」,說到底,是納稅人分擔了那筆市場承受不了的租金。當這種補貼愈來愈普遍,不是代表政策成功,而是顯示中下階層正在集體下沉,靠自己已無法維持基本生活。

若政府只是一味增建廉租屋,而未有從根本改革經濟結構、改善工人待遇與收入保障,結果只會令更多人掉入補貼體系之中。問題沒有解決,只是暫時被「安置」。更甚者,當廉租社區逐漸集中、標籤化,貧富分區與社會隔離只會愈趨嚴重。

因此,我們不反對廉租屋落成,甚至認為這些項目對當下困境極具急救價值,但政府不能止步於此。若沙加緬度或其他城市真誠希望市民能夠「住得起」而非「靠得住」,那麼以下三方面的政策應同步推進:

其一,調整土地與房屋政策,促進中價房屋供應,讓市場機制回歸居住本質;
其二,加強對基層工人的勞工保障與薪資水平,令市民有尊嚴地租屋、生活;
其三,重新檢討稅制與社會福利分配,逐步縮窄貧富懸殊,防止社會斷裂。

「Monarch」或許能為數百戶家庭帶來安身之所,但整個城市的希望,不應寄託在一幢樓上。廉租屋應是安全網,而非新常態。真正的政策擔當,不是搭起更多救生艇,而是讓社會不再那麼容易沉。

-曾維燊

封面圖片:Monarch官網

加州